[摘要]如果農村的老人不再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子女身上,他們有考慮和經營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也許他們對于未來的預期就不是如此單向度了。
留守老人獨坐在老屋前打發時光。東方IC資料
一
作為新媳婦,今年第一次到河南許昌婆婆家過春節。剛回家的臘月二十九早上起來,就聽婆婆說,隔我們兩家鄰居的一位老人上吊自殺了。怎么會自殺呢?是身患重病嗎?婆婆說不是,老人快八十了,年紀大了身體會有些毛病,但也不是大病,平時看起來還是很硬朗的,人也很好,自己種的菜吃不完就給鄰居送去,這樣的老人怎么會自殺呢?后來聽婆婆和愛人說了一些事情才明白。老人有兩個兒子,都已成家,孫子也都十多歲了,兩個兒子都在隔壁縣城做生意,也在縣城安了家,有了自己的房和車,剩老人一人在農村老家生活。平時兩個兒子很少回來看自己的老父親,即使過節也不積極回來。前段時間老人生病在縣城住院了九天,兩個人只是去看了幾次,沒有一個人在身邊照顧他,而是讓老人的三弟照顧。臨近春節時老人就對鄰居說,他會上吊死的,可沒想到二十八晚上他就自殺了!原因就是兩個兒子沒有一個回來,而第二天就是除夕,也就是全家熱熱鬧鬧團聚的時候。
老人的自殺是來著氣的,是做給兩個兒子看的。在河南,老人自殺對家人來講是一件很丟人的事,雖然大部分村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行為邏輯,但還是會在背后議論,這給自殺的家人帶來了無形的壓力!老人選擇特殊的時間、以極端的方式離開人世,也就是在跟兩個兒子堵氣。除夕當天兩個兒子被叫回來,臨時買了棺材壽衣,當天就埋了,沒有任何的儀式!作為一個外來的媳婦,沒見過那個老人,可聽到這樣的事都會很傷感,愛人的感觸更大,他在二十八的上午還專門去跟他聊天,老人的狀態還是可以的,晚上就自殺了,直到第二天早晨才被發現!
這幾天也聽愛人說,這樣悲慘的事情,這家并非是特例!老人弟兄3個,他是老大。老二70多歲,有3個兒子,都成家生子,建房、娶媳婦成家都是老二一手操辦的。可三個兒子都不愿養自己的父親,還把他攆了出來,住在老三家,跟老三擠在一所很破舊的瓦房里,這一住就是十多年。老二是比較樂觀的,他自己還有勞動能力,生活得不好,但能顧著自己,沒聽別人說他要自殺,但三個兒子關系不好,沒一個照顧,老人以后會怎樣呢,真的很令人擔憂。老三結婚晚,娶了寡婦,帶個孩子,就跟了他,后來孩子大了,寡婦得病也死了,孩子就離開了他,現在也只剩他一人了,現在他也會說他自己遲早也會喝藥死的!
大年初二晚飯后,本家的一個嫂子過來了,在里屋哭的厲害,一家人都在勸她,后來聽愛人說,她在東邊的一個廢舊老房子里,哭著跟他打電話,沒地方可去,就讓她來我們家了!原來是兒子和兒媳在家跟她吵架,兒子還把把家里東西砸了,她沒辦法只能出來,大過年又不能去別人家,無助之下找到我們!嫂子只有這一個兒子,6年前結了婚,后來又有了孫子,也四歲多了。兒子和兒媳在鄭州做服裝生意,買了房也買了車,生活也算可以。可兒媳與嫂子關系不好,自孫子滿月,兒媳回鄭后,四年都沒回來過,這期間,嫂子得了乳腺癌,做了手術,堂兄也有肺結咳等病,經常看病吃藥。合作醫療制度在農村全面實現,大病并沒有使兩人過分貧困,兩個人全靠一點土地和堂兄偶爾打工賺錢勉強過日子。無論是看病還是其他的,沒有問兒子要過錢,也沒想過問他們要錢花,只要他們生活好就很行了!幾年沒回來了,這次過年回來,嫂子和堂兄很是高興。沒想到,大年初二,兒子逗小孫玩,沒注意逗哭了,兒媳大發雷霆,跟兒子又吵又罵,嫂子勸了一下,兒媳因陳年積怨,又開始針對嫂子吵起來。嫂子和堂兄待不下也只能出來,而我們也只勸,做不了太多。
二
看到嫂子的淚水,滿頭的白發,和消瘦的堂兄,在那無奈地坐著,兩個五十多歲的人,卻比六十多的人還要滄桑,從他們眼中看不到對生活的期盼和希望!想想剛自殺的老人與準備自殺的老人,生活對于他們真的竟沒有一點盼頭?都說好死不如賴活著,是什么樣的情境讓老人義無反顧的選擇自殺,而不愿意“賴活著”呢?無一例外,這個老人的悲哀和痛苦都與兒子或者媳婦有關。身為父母,心思全部放在兒女身上,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兒子。養老防老原本是一種想當然,如今卻越來越不是理所當然的了。
有人會把這種情況歸結為孝道的衰落,有一定道理,不過卻還不夠。傳統上,代際之間的關系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一個是“我扶你小,你養我老”的代際交換;另一個是倫理道德的文化約束;還有一個是代際之間長期共處,共同生存于同一個生活場景的現實約制。三個基礎保證了代際之間穩定的相互預期,也就是農民們所說的,“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以父子為代表的代際之間相互依賴程度極深,他們的相互依賴雖然建立在親情之上卻不止于親情,即父子之間還是一個互惠的利益共同體,任何一方的無為或退出都既損傷對方也損傷自己。
而今,代際之間的關系已經遠遠不同于以往。代際交換有了新的變化。以往的代際交換是一種建立在男權主義之上的父子交換,婦女都依附于丈夫的價值,即,父母養育子女是一種恩情,而子女回饋父母是報恩,這其中并不考慮婦女的認知,父子之間的交換就能將代際關系平衡。而今家庭中的男權主義日益打破,兒媳婦參與到了代際交換之中,代際關系急劇失衡。很大程度上,所謂“啃老”,只是一種新的代際交換方式而已。兒媳婦對于代際交換的理解很不同,她們看問題的起點是自己的婚姻。在兒媳婦看來,老人幫助我們成婚,并且給自己提供家庭生活的基礎(房子、車子、彩禮等),事業發展的起點(產業、工作、生意等),以及幫助年輕人順利度過人生難關(如照看孩子、子女教育等),這才是父母對于兒子媳婦真正有意義的付出,父母這樣的付出當然會得到兒子媳婦養老上的回報和感情上的滿足。兒媳婦的這種代際交換要求成為了主導,不過很可惜的是,很少有老人能夠達到這種程度。農村老人長期生活在物質匱乏的農村,經濟能力有限,為兒子建房娶妻往往都已經達到了他們經濟能力的極限,在身體許可的范圍內幫助兒子照看孫子女也被認為是老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做到這些,已經掏空了農村老人一生的精力與時間,根本不可能再滿足更高的要求了。
然而,兒媳婦對于代際交換的認知就是錯誤、不道德嗎?也不一定。新一代的農民已經不再安土重遷,滿足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打工并不僅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讓農民見識到了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富足的生活狀態,讓農民明白所謂田園生活只是“很傻很天真”,從而將農民拉入到了劇烈的社會競爭之中。所以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過年回家的農民工那么熱衷于炫富、爭面子、吹牛?他們只是需要在這種相互競爭中肯定自我的人生價值。然而,基礎薄弱的農民拿什么去參與到現代化的競爭之中?舉全家之力(包括剝削父母)參與到社會化的競爭中就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然而,老人并不一定理解年輕人的這種生活追求,在他們看來,自己含辛茹苦將兒養大,為他建房娶妻,照看孫子,卻還是不能得到兒子媳婦的回報;并且在老人看來,兒子的生活已經非常“優越”,為什么他們會對自己不管不顧,讓人心寒呢?代際之間的關系就因為彼此之間巨大的預期差距而失衡。老人的心完全放在兒女身上,他們的生活預期在于兒子;兒子媳婦的心卻在外面,承受著社會性競爭的巨大壓力,他們希望將老人也納入到競爭體系之中,一旦不如愿,老人很快會被拋棄。
從未像今天這樣,代際之間按照不同的預期來生活,親情只成為了他們的一個交集點,彼此不同的生活軌道只會使得他們愈走愈遠。在這個過程中,孝道沒有了與其相符的社會基礎,代際之間的理由都很充分,沒有了關于彼此之間關系的共識,何談孝與不孝呢?也許,今日老人們的悲哀與痛苦只能伴隨著代際更替的過程而自然消失。
三
從社會心理層面來說,養兒防老是一種心理預期,平衡的代際交換之后的必然社會后果,是被以往的社會經驗所證實的心理預期,也是一種社會共識。可問題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打工經濟的開展,商品化程度的加深,社會競爭的加劇,不同時代農民的生活目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之生活理念、生活預期也很不同,在此背景下,代際交換的模式必然要發生變化。目前的情況是,年輕人已變,老年人卻依舊。老人再拿著養兒防老的預期來生活已經不再合適,其結果是引發了不少人間悲劇,這是農民為社會轉型所付出的代價。
養兒不為防老,代際關系需要重構。農村老人們的生活何處安放呢?也許換種方式生存,換個理念生活,生命尚存美好。
在我看來,養兒防老意味著代際之間的互惠關系,為彼此負責的家庭觀念。今日的社會事實已經告訴我們,我們不能為任何人完全負責,能為一個人負責的只有他自己,把自己經營好已經不錯了,如果非得要我們為兒子的幸福抑或是父母的幸福負責任,顯然每個人都已無能為力。所以,身為父母要明白,自己已經不能為兒女的幸福負責了,兒孫自有兒孫福,而子女也已經不再是我們所希望所理解的孩子了,父母要做的只是引導子女祝福子女;身為子女當然不是要逃避責任,而是諸多社會事實我們無力改變,我們對自身的生存環境缺乏掌控能力,我們需要參與到社會性競爭中實現自我價值,我們也不能要求老人來適應我們,我們更不可能為了滿足老人的幸福而放棄自我。盡管事實或者緊張或者緩和,呈現不同的樣態,然而結構的張力是必然的。
如果農村的老人不再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子女身上,他們有考慮和經營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也許他們對于未來的預期就不是如此單向度了。老人也不必按照子女的生活來安排自己的生活,老人的生活該有自主性。老人不應該只是一輩子的勞作,一輩子對子女的期望,他們還要有自己的休閑娛樂,有自己的組織,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有自己的社會圈子。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能夠為農村老年人做的還有很多,比如成立老年人協會,倡導老人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娛樂,建立老人自己的文化根據地,幫助他們建立范圍更廣的社會支持網,逐漸在農村社區中建構一片屬于他們自己的精神樂園,讓老人逐漸從對子女的預期和對未來的失望中走出來。同時,我們也需要改變年輕人慣于“啃老”的思維,告訴他們,既然不能按照老人的預期給予他們以回饋,那么就不要那么習慣于老人對于自己的付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澎湃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