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如今扶貧工作進入到攻城拔寨、啃硬骨頭的關鍵階段,我們在總結以往扶貧工作的同時,更要做好扶貧工作的“第一等事”。
第一等事
何謂第一等事。出生于書香世家的王陽明向老師提出了 “何為第一等事?”這個問題。老師告訴他:“唯讀書登第爾!”。王陽明不以為然。他覺得真正的第一等事,應當是“讀書學圣賢”。通過自己的努力,王陽明最終在“學圣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其實何謂“第一等事”并沒有什么固定的答案。有人是個人利益至上,而有人則有著更崇高的人生追求。無論是哪一種選擇,當今我們扶貧工作的“第一等事”就是要精準發力,打通扶貧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扶貧陷阱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推進,全國的扶貧工作開始從全面扶貧向精準扶貧轉變。農村地區由以前電話不通、交通不便,發展到現在電話戶戶通、交通處處行的新農村。我們可以看到,通過大規模投入資金的方式,我國貧困地區的生活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截至到2016年底,我國仍有1000萬的貧困人口。我們需要認真的反思總結這依舊龐大的貧困數字背后亟待解決的問題。
“拉手能站,撒手就癱”。這是扶貧工作中遇到的第一問題,也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我們在對貧困地區進行“外部輸血”的時候,僅僅通過給貧困地區、貧困戶進行一定的資金補貼,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這樣的數據貧困摘帽容易導致脫貧人口返貧,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并且一些基層干部反映:“貧困戶享受的政策紅利越來越多,有的貧困戶干脆‘坐在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扶貧工作不能只顧著“短脫”,更應該注重長遠,克服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
精準發力
扶貧工作的第一等事,就是改變我們的“外部輸血”模式,從“輸血”到“內部造血”,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一位有著多年扶貧經驗的老干部曾經這樣提醒過:“我們不能給貧困人口插’呼吸機’,管子一插就富裕,管子一拔就不行了。”我們扶貧工作的第一等事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進行。
物質上的扶貧容易,精神上的扶貧不易。我們在進行物質幫扶的同時,更應該看到當今扶貧工作更應轉移到精神層面,讓貧困人口從精神上站起來。通過在農村開設固定的圖書閱覽室、定期進行村里的文娛活動等等,讓貧困人口在享受物質生活富裕的同時,更能享受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帶來的豐富的文化生活,從精神上富裕起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避免“短脫”、“插呼吸機”式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扶貧工作不僅僅是干部在唱獨角戲,而應該是扶貧干部和被幫扶群眾一起的同臺共舞。扶貧干部在平日的工作中應該對他們多鼓勵、多支持,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引導群眾轉變思想,樹立自力更生、光榮脫貧的理念。比如一些貧困農民,可以鼓勵、支持他們進行一定的農務工作,通過定期邀請專家對他們進行培訓,可以讓這些農民在科學種植方法的指導下富裕起來。也可以開展貧困家庭勞動力技能培訓,促進轉移就業。
眾人拾柴火焰高。以往我們的扶貧工作是大范圍、全方位的進行幫扶,使絕大多數人脫離了貧困。在面對如何進行幫扶剩下一部分貧困人口的工作時,我們應該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貧困地區,落實扶貧工作。加大扶貧的宣傳力度,發動全社會共同參與,一定程度上知道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讓扶貧任務不僅僅是由政府獨自劃船,而是眾人共同將扶貧的小船劃向全面小康的彼岸。不必僅僅局限于干部與貧困戶結對的方式,可以看到一些創新型的扶貧行動正在有序開展,比如百縣萬村扶貧、萬企幫萬村扶貧、網絡扶貧等等。
俗話說,有鳥志飛高,無路不天登。沒有一個人不想富裕起來,沒有一個人不想走進全面小康。所以不論是政府還是被幫扶的貧困戶,都要拿出愚公之志,打通扶貧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做好扶貧工作的“第一等事”。
(作者單位:樂山市市中區公路路政管理大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