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廣大基層干部感觸最深的工作,莫過于脫貧攻堅。作為黨和政府的中心工程,脫貧攻堅幾乎是各地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壓之下,給廣大基層干部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負擔,為了完成任務,一些地方把脫貧當成政績工程,集中資源“造盆景”,只圖表面光鮮好看,便出現了玩花拳繡腿的把戲,搞形式主義就此泛濫。
所有事情的發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結果,因為有“因”,才有“果”。層層問責的壓力,督查通報的風險,使扶貧事業出現了“造盆景”、盲目上項目、“路邊工程”“形象工程”等,似乎只要“交了差”“完成了任務”,便安然無事。于是,脫貧攻堅中便出現了“一些干部在工作中拍腦袋決策,隨意安排扶貧任務、下達扶貧項目,與基層情況嚴重脫節”。乃至部分政策在走樣、變形,使黨和國家扶貧政策的初衷在實踐中變了“味道”。
脫貧攻堅流于形式主義,乃至當作“任務”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只要貧困戶在驗收考核時通過了,就意味著脫貧了,也就意味著“交了差”,至于后續工作,至于群眾是否從中獲得實惠,扶貧干部哪有時間和精力細細過問?
探究根本,細細考量,頻繁填表報數、熱衷搞各種檢查、注重陪同開會,已經占據了廣大扶貧一線干部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秉承包容與理解的心態,我們不難發現,處在脫貧攻堅的一線干部工作繁重,壓力大,常常加班加點,時間和精力確實有限,難以顧及貧困戶的方方面面。再者因為現實考核機制的緣故,完成考核程序后往往不再過問。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精準扶貧作為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為了完成這個神圣使命,說到底還是離不開一個“干”字。脫貧攻堅是鍛煉干部的“戰場”,也是考驗干部的“試金石”。廣大基層干部是扶貧工作的主力軍,當真心扶貧,要有“愚公移山之志”,下一番“繡花功夫”。莫讓扶貧事業成為“造盆景”,唯有求真務實、敢于擔當、主動作為,政策了然于胸,對標補短,切實查擺問題,才能在復雜繁忙的扶貧事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王繼川)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先市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