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群眾對一些地方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現象的反感,在參加全國“兩會”的一些代表提出,要認真加以解決。(人民日報 3月17日)
扶貧本是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然據梳理,當前我國一些地方的脫貧攻堅依然還存在形式主義問題。如一些地方的扶貧表格種類多、樣式多、報送次數多,重復填報表格信息,扶貧檔案多級歸檔、重復歸檔的問題突出,或是把貧困村脫貧當成政績工程,只圖表面光鮮好看,應付檢查考評等。脫貧攻堅,是要經得起群眾、實踐和歷史檢驗,豈容出于一己私利做給上級和群眾看。
作為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中,必須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堅持完成黨的工作和為人民辦實事的一致性。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限越來越近,慢不得、等不起。尤其是扶貧工作直接與貧困地區最基層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扶貧工作中出了問題,損害的是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聲譽和形象。事實上,偉大的戰役既離不開高屋建瓴的戰略謀劃,更少不了擲地有聲的貫徹執行,沒有任何環節可以安之若素。
毋庸置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領導干部在脫貧攻堅中,熱衷于搞“短平快”政績,搞“形象工程”,工作不注重“做事”而注重“作秀”,不是要真正“造福一方”,而是為“造勢一時”,給自己留名,替自己立碑,為自己邀功。什么產業扶貧上盲目跟風、脫離實際、匆忙上馬,不尊重貧困群眾意愿、不考慮市場風險、包辦代替;什么走過場、擺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熱衷于“造盆景”“壘大戶”,搞“路邊花式扶貧”等等如是。當然,這些問題的存在,與個別黨員干部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關,更與監督檢查落實有關。
加強對黨員干部思想教育、黨性教育和宗旨教育,不斷強化“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得強化監督。尤其是對扶貧項目、資金投入、扶貧的模式、扶貧資金撥付等;得加強群眾監督。特別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反映強烈的問題、不符合人民群眾意愿和要求的突出問題;得加強輿論監督,對形式主義扶貧現象公開曝光;得加大懲處力度。根據影響程度、造成經濟損失和浪費的金額、造成的負面影響等追究相應責任;得實施最嚴格的考核評估,開展督查巡查,對不嚴不實、弄虛作假的,要嚴肅問責。總之,“實”字當頭、利劍高懸,形式主義脫貧就會決絕。
“權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扶貧“形式主義”當止。切記,事出公心,作風關系人心向背、事業成敗。在沒有退路的攻堅之戰中,唯有以念茲在茲的為民情懷、久久為功的作風韌勁、擲地有聲的實干,才能謀得好的政績,也才能群眾的擁戴和支持。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