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次鄭重檢討,作為班子成員,不但沒有帶頭遵守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還出現了違規接待行為。這說明自己對作風建設的認識還不夠。”在最近召開的鎮班子民主生活會上,浙江省玉環市干江鎮人大副主席顏某某開展了自我批評。(中國紀檢監察報 4月15日)
小節不守,大節難保。對于公款消費,在共二十六條的《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中不可謂不祥。具體到工作中,公務接待是指具有社會公共管理職能的黨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對因履行社會公共管理職責而來訪的公職人員,使用政府公共財政資金和其他公共資金,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與工作服務的社會交往過程。正常公務接待無可厚非,其關鍵是不能逾界。但假以把本屬私人宴請,卻假借上級之名,虛造審批單,篡改接待人數用于公款報銷,實屬不該。違規請吃非小節。
作風決定黨員干部和群眾的距離。作風優良,離群眾的距離就近,作風一旦出問題,就面臨著脫離群眾的危險。因為老百姓對黨員干部這種所作所為看得見、摸得找,所以它對黨和政府威信的負面影響最大。本案中的顏某某并非不知曉相關的規章制度,能夠先從13人改到15人,而后又隱約顯示為18人;能夠以市財政局在下棧頭村驗收“一事一議”項目為由,事實上,是對規章制度心存警惕之余,打了“潛規則”的擦邊球,看似一種“軟腐敗”,實則是特權腐敗的一種表現,是鉆了監督“空子”。
長期以來,公款消費成為權力“虎威”的“筐”是不爭的事實。公款的路途遠遠超出“公務”的邊界。什么公款吃喝,公款送禮,公款出國,公款買車,公款旅游,公款購物,公款出書,公款打球,公款按摩,公款洗浴,甚至公款賭博……許多公職人員與公務不沾邊的消費中,都有公款的影子。隨著八項規定出臺,“四風”問題總體得到有效遏制,但“上面九級風浪,下面紋絲不動”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特別是像顏某某這樣打著上級旗號的違紀行為仍時有發生。。可見,制度的生命在于實施,不能落到實處的制度規定,只是寫在紙上、貼在墻上、掛在嘴上,非但不能產生約束作用和震懾效果,還會減損制度威信、削弱公眾信心。
小節不守,大節難保,作風松一尺,行動就會退一丈。揆諸現實,眾多的貪腐干部并非一日變壞的。其實早在第一次收下企業老板的紅包、第一次參加彼此心照不宣的宴請時,就埋下了禍根。總覺得“吃一下問題不大”,總認為“有時候氛圍整得融洽一些”更便于開展工作,總覺得用公款宴請私人朋友違規,但沒有揣進自己私人的口袋,沒有多大的問題。實則不然,在這些小的問題上不注意,必然導致對自身的縱容尺度越來越大,最終無法挽回的局面。
“少數人靠覺悟,多數人靠制度”。要把公款關進制度的保險箱,不妨從公務接待制度開刀。眾所周知,當今的公務接待是公務消費、公款浪費的一大禍源,也成了地方各級財政的一大負擔。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往往成了地方領導干部自覺自愿自律自管的“天平”,你輕它就重。為此,必須多管齊下,既要加強部門聯動和配合,各級財政部門要主動會同紀檢監察和審計部門加強對差旅費和會議費管理;也要規范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運行,加強對各級各地官員正確的價值觀、政績觀等方面的教育和錘煉,凈化官場生態和政治土壤。或許如此才能杜絕各種違規違紀行為,用規定管住吃喝這張嘴。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