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西部一個國家級貧困縣采訪時,縣上一個科級部門的干部反映,去年一年,他們單位共收到市級部門和縣里幾大班子的文件3831份,經過整合修改,該局全年向鄉鎮發文642份。如此算來,一個科級單位,每天要接收處理十幾份文件,要制定下發兩份文件。連篇累牘的文件像雪花般在各部門間飄來散去,但究竟有多少是可發可不發的文件,有多少工作內容真正落到了實處,不少干部群眾對此提出質疑。(新華網 4月21)
“文山會海”的盛行,導致一些干部沉溺于繁文縟節、疲于應付各種會議,難以做到靜下心來謀大事,沉下身來抓實事;導致一些干部習慣于只是對上級的工作部署戴“帽”穿“靴”,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降低了行政效能,浪費了公共資源,增加了工作的運行環節和財政負擔,甚至還滋生了非常嚴重的“會議腐敗”。
“該抓的工作在哪里?在口號里。工作落實在哪里?在會議里。整改的措施在哪里?在通知里。動聽的詞匯在哪里?在匯報里。”凡此種種弊端,像一道鴻溝,破壞了干群關系,損壞了政府形象;又像一條鎖鏈,困住了我們的手腳,耗費了精力和時間,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中央已三令五申,要求精簡會議和文件,提高行政效率。但為什么依然是“文山高聳,會海洶涌”,成為久治不愈的“頑疾”,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原因在于:
其一,評價機制不科學。一些領導和部門就把發文、開會當成傳達上級指示精神、溝通行政信息和開展工作的主要方法與內容,導致出現了“重場面,輕效果;重形式,輕內容”以及“文字出干部、干部出會議、會議出成績、文件出政績”的現象。
其二,政府改革不到位。部署落實一項工作,往往省、市、縣逐級發文、連續開會,有時甚至一直延續到鄉鎮。文發得繁瑣,會開得無奈。但繁瑣的文還在不斷發、無奈的會還在持續開。
其三,制度建設不規范。有關部門對各種文件的發放及會議的召開沒有科學、剛性的制度規范,隨意性較大。結果是導致主要領導講得累,分管領導陪會多,下級也疲于應付會議,聽得更累!既累了干部,又誤了工作,更苦了群眾。
(作者單位:北川羌族自治縣都壩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