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放管服”改革取得了很多積極成效,但仍有一些盲點。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偏遠農村居民領結婚證何必再往城里跑?
諧音“我愛你”的5月20日來臨之際,不少年輕人選擇此時結婚登記。記者在湖南多地均了解到,農村居民辦結婚證只能進縣城。湖南永州江華縣碼市鎮,地處湘、粵、桂交界處,距離縣城200公里,要去縣民政局辦結婚證,兩人住宿一晚,耗時兩天,來回坐車,費用不輕。當地農民呼吁:能夠在鄉鎮辦理就好了。
領結婚證要耗時兩三天、花費數百元,這對農民來說顯然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也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時代語境格格不入。其實,農村居民只能在縣城辦結婚證不是湖南獨有的現象,全國很多地方偏遠鄉鎮都存在這種奔波之苦,若計算下來,這筆“民生賬”足以驚人。
歷史上,鄉鎮政府可辦理結婚登記,但長期以來這種分散登記也造成了一些弊端。比如專職人員不足、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加之吃拿卡要、搭車收費等問題突出,導致婚姻登記數據凌亂、村民權益受損。2003年10月,《婚姻登記條例》實施后,各地陸續實行婚姻集中登記,登記權限上收到縣里,原則上鄉鎮不再設婚姻登記點,并全面推進婚姻登記信息化建設。
應該說,婚姻集中登記及信息聯網,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婚姻登記質量,其歷史作用不容抹殺。但在推進過程中,因過于強調“集中”和“聯網”,而忽略了那些人口分散、交通不便、距縣城較遠鄉鎮的“個別情況”,給部分群眾造成了不便和負擔,引發詬病。此外,集中登記也導致了部分縣級登記工作量過大、效率不高等問題。
今天,將婚姻登記權限下放到鄉鎮,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顯得較為迫切。從理論上講,以前婚姻分散登記的弊端已基本解決,特別是婚姻登記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下放婚姻登記權限的條件已成熟;從現實看,近年來,陜西、貴州等地已陸續將婚姻登記權下放到了鄉鎮,邊遠居民領證不進城已成為現實。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2月起實施的《婚姻登記工作規范》,首次提出了鄉鎮婚姻登記機關的設置標準和要求,明確了婚姻登記機關的人員配置要求,并將婚姻家庭輔導和結婚登記頒證工作納入進來,為規范鄉鎮婚姻登記提供了進一步的制度支撐。該《規范》可總結為兩個字,即便民,這和《婚姻登記條例》的精神一脈相承。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近年來,“放管服”改革取得了很多積極成效,但仍有一些盲點。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偏遠農村居民領結婚證何必再往城里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京報 2018年05月2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