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花功夫扶貧,離不開一家一戶上門。”日前,師宗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的地方扶貧干部駐村少,幾乎不入戶;有的地方人在位、思想不到位;還有的掛聯單位不重視,派出的不是精兵強將。如此一來,如何落實脫貧責任?(7月2日,新華網)
說到“懸絲”,想必對“懸絲診脈”并不陌生,它是古代男女授受不親,因此就把絲線的一頭搭在女病人的手腕上,另一頭則由醫生掌握,醫生必須憑借著從懸絲傳來的手感猜測、感覺脈象,診斷疾病。但后來卻引申含義為:沒有確實偵查過的臆測。由此引申,掛鉤幫扶干部逢年過節或者順道上貧困戶家里慰問;脫貧攻堅,舍不得花時間;只關注“面”,不考慮每個“點”;掛聯單位不重視,派出的不是精兵強將等,不直接“望、聞、問、切”,又何以知道貧困的“病灶”對癥下藥,“懸絲扶貧”該有多少臆想空間?
有沒有把扶貧工作放在心上,群眾心中有桿秤。脫貧攻堅,成敗在于精準,精準扶貧,關鍵在人。誠然,貧困群眾需要自力更生,但離不開扶貧干部的引導作用。縱觀早前的一些扶貧工作,之所以總是“濤聲依舊”或是“按下葫蘆浮起瓢”,與一些干部找不準“窮根”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講,脫貧攻堅需要的“精準滴灌”,呼喚思想觀念、工作方法的變革與創新,需要一支沉得下去、真抓實干的扶貧干部隊伍。尤其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時間緊、任務重,更需要選對人、用對人,有責任、有擔當、有公心的人為群眾脫貧領路。
扶貧是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脫沒脫貧,最終要群眾認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得以實地調研為基礎,使得扶貧需求具體化、數字化。在此基礎上,以微觀的需求目標為導向,逐一制定對應的扶貧方案。得充分考慮到貧困戶之間的差異性、村與村之間不同群體的異質性等問題,將外在的扶貧資源與貧困村的文化屬性、人口特征、資源稟賦等結合起來,尋找適合各自扶貧發展模式,實現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
扶貧接地氣,工作才會更有實效。而要落實黨的精準扶貧政策,需要廣大基層干部的創造性工作,需要監督考核跟得上。一是加強貧困地區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信心;二是將精準扶貧的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具體的部門和個人,明確其權利和責任,加強監督和考核,并把精準扶貧成效作為貧困地區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三是加強對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腐敗問題的執紀問責,確保扶貧資源用到最需要的貧困群眾身上。唯此,貧困戶家是個什么經濟條件,有什么樣的生產能力,該發展什么產業,貧困戶能不能接受都會一目了然。
脫真貧,真脫貧,需要扎扎實實行動起來。“扶貧”不能有太多的臆想空間。真刀真槍地干,真金白銀地投,一切工作都要落實到為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上,切實防止形式主義,不能搞花拳繡腿和繁文縟節,不能做表面文章。當脫貧攻堅失責必問成為常態,就能激勵黨員干部擔當作為。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