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華夏,農固邦寧;務農重本,國之大綱。
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向全黨全社會發出明確信號:“三農”工作仍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全局出發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對于全黨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從政治上看“三農”。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提出,要重視從講政治的高度做經濟工作,善于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善于洞察經濟活動的政治后果。“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是“國之大者”,從來都與我們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聯。糧安天下,農穩社稷。在我們這樣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解決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居安思危、安不忘危才是長久之道。去年突發新冠肺炎疫情,近兩千萬農民工返鄉留鄉都沒有出亂子,再次證明我們手中有糧,才能心中不慌。從講政治的高度看“三農”、抓“三農”,要求我們務必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提高政治領悟力;務必加深“三農”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強政治性和政策性的認識,提高政治判斷力;務必不折不扣抓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中央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提高政治執行力。要善于從一般事務中發現政治問題,善于從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中發現政治端倪,善于從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中把握政治邏輯,切實轉變單純從業務工作出發、只看一隅一角的思維定勢,不要只算經濟賬、眼前賬,還要多算政治賬、長遠賬。
用歷史觀看“三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黨的命運始終與“三農”息息相關。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必須看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必須始終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進入新世紀后,我們連續制定17個中央一號文件,深受廣大農民群眾擁護。我國糧食生產“十七連豐”,背后是取消農業稅、保護價收購等一系列穩糧增收、富農強農的政策“大手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激活廣大農村地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變局中看“三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三農”向好,全局主動。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面對“豬壓欄、禽壓棚、魚壓塘、菜壓田”,我們及時打通農資飼料運輸、畜禽水產流通“腸梗阻”,確保糧棉油糖、果菜茶魚等農副產品穩定供應。我們克服疫情沖擊和嚴重自然災害影響,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提供了基礎支撐。"洪范八政,食為政首。"吃飯是第一位的、最基本最起碼的需求。武漢封城期間,908萬市民日消耗近萬噸食品,我們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還讓活魚“游”上了餐桌。現實經驗一再告誡我們,越是身處變局之中,越要保持戰略定力;越是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越是要夯實“確定性”的底盤。保供是農業農村工作的永恒主題,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努力實現高質量保供,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影響深遠,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重任在肩,時不我待。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凝心聚力、真抓實干,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