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胡勇:農村養老問題何去何從

[ 作者:胡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01-23 錄入:王惠敏 ]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老有所養是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未富先衰”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加嚴重,鼓勵生育、養老金改革、醫療基金改革刻不容緩。相比于城市相對健全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而言,我國養老問題的重點難點和短板仍在農村,是亟待解決的民生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

一、農村養老面臨的現實問題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人口數表明我國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從年齡構成來看,60歲及以上人口2969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167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5.4%。根據聯合國關于人口老齡化的劃分標準,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20%或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4%,則認為該國進入“老齡”社會,也可以說是“中度老齡化”社會,按照該標準,我國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齡社會。因此,農村養老問題是一個復雜而嚴峻的現實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快。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遠超城市。由于大量農村年輕勞動力流入城市,農村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而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導致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不健全,許多農村老年人面臨著生活困難和養老困境。

2.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家庭規模縮小和年輕人外出務工增加以及鄉村文化變遷等,使得家庭養老在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功能漸趨弱化,養老供給能力持續降低。傳統的養兒防老、家庭養老方式受到挑戰,許多農村老年人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持和醫療保障,家庭照顧相對不足,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堪憂。

3.農村土地保障不足。盡管土地是農村老年人重要的生產資料,但隨著農村老年人口的勞動生產力下降、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和土地收益有限等因素影響,土地保障難以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許多老年人無法通過土地獲得足夠的收入,經濟狀況十分脆弱。

4.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不健全,養老保險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許多農村老年人只能依靠家庭和土地養老,缺乏穩定的養老收入來源。目前農村養老機構多為公辦敬老院,服務對象具有選擇性,主要是五保人員和貧困人員,多數農村老人也難以獲得其服務,而農村民營養老機構數量則整體偏少且花費較高,農民無力負擔其高昂成本。

5.農村醫療保障不足。農村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醫療費用相對高昂。許多農村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缺乏有效的醫療照顧和治療,健康狀況惡化。“新農合”作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保障農民獲得基本衛生服務、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年年上漲的個人繳費標準使得一些農民放棄繳納最基本的醫療保障資金。

二、農村養老問題的成因分析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加劇,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養老問題也日益凸顯,面臨著經濟、社會和家庭支持等方面更多的困難和挑戰。

1.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城鄉差距不斷擴大,與城市相比,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經濟基礎薄弱,這導致了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缺失。許多農村老人沒有固定的退休金和養老保險,只能依靠子女贍養或者年輕時的積蓄來維持生計。

2.農村家庭結構的變化。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很多家庭只有一到兩個子女,加上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年輕人流入城市,一年之中很少有時間回家,更不用說照顧老人。這種人口流動導致了農村家庭結構的空巢化和留守兒童問題,對傳統的家庭結構產生影響。農村“空心化”嚴重,使得農村老年人誰來養老的問題更加突出。

3.傳統養老觀念的淡化。在傳統社會中,家庭是養老的主要場所,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一些年輕人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社會分工的細化和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年輕人可能無法抽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老人。對傳統養老觀念的重視程度降低,導致一些家庭對老年人的贍養不足。在一些地區,年輕人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如高房價、教育成本等,這可能導致他們對養老的重視程度降低,更愿意將有限的資源和時間用于其他方面。

4.醫療保障體系的缺失。農村地區的醫療保障體系相對不完善,醫療設施和服務水平較低,導致老年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較為突出。很多農村老人因為經濟原因無法承擔醫療費用,身體健康狀況較差。

5.缺乏社會資金支持。相對于城市養老,農村養老的政府投入相對較少。這導致農村養老服務設施不完善,服務質量不高,養老成本高風險大,難以吸引社會資金進入。養老資金的籌措渠道單一,目前,農村養老服務的資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少量的社會捐贈,缺乏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渠道,使得農村養老服務的資金來源不穩定,難以保證服務的可持續性。

三、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有效路徑

基于農村的現實條件,難以像城市一樣形成一個配套完善的養老體系。而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鄉村振興,無疑需要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原則,確保農民享有高品質生活。

1.發展農村產業經濟。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建立農業合作社等方式,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同時,注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其在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中的作用。通過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增強農村家庭的養老能力。鼓勵農村年輕人回鄉創業,支持農村產業發展,提高農村經濟活力。

2.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多層次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通過加大政府投入、提高保障水平、鼓勵農民參與等方式,提高農村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和可持續性。建立完善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為農民提供全面的醫療保障。加大政府投入,提高醫療保險的保障水平,降低農民的醫療負擔。同時,加強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質量,提高農民的醫療健康水平。

3.加強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發展農村社區養老服務,建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等設施,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服務,滿足農村老年人的基本需求。通過優惠政策、社會捐贈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社區養老服務。這可以吸引更多的資金和資源進入農村養老領域,提高服務的可及性和可持續性。針對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創新服務模式和服務方式。例如,推廣“互助養老”模式,鼓勵老年人之間相互照顧和幫助;開展“時間銀行”等志愿服務項目,動員社區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等。

4.推進農村醫養結合。在農村地區,建立健全的醫療服務體系是推進醫養結合的基礎。政府應加大對農村醫療機構的投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提高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質量。鼓勵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為農村老年人提供醫養結合服務,解決農村老年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通過開展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在養老機構和社區內,定期開展健康講座和義診活動,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詢和預防保健服務。

5.加強家庭養老支持。弘揚孝道文化,加強家庭養老的道德教育。通過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家庭養老的重視程度,增強家庭成員的養老責任感,鼓勵家庭成員關心照顧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和情感關懷,同時也要提高農村老年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家庭養老的投入,為家庭養老提供資金支持。通過發放養老金、提供家庭照料補貼等方式,提高家庭養老的經濟承受能力。

總之,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政府、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持續投入。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和社會支持網絡,才能有效應對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解決后顧之憂。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观看 |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站。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 日韩在线一区天天看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久 | 中文字幕日韩第八页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