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農村老人來說,最大的衰敗來自于日常生活中那種自言自語的孤獨。這種孤獨好像和后輩隔了一個世紀,不管后輩在不在身邊,都是那么有距離感。
我在村里的祖輩已經不多了。
我在村里的祖輩已經不多了。當父輩們開始進入養老的年齡后,在與他們聊天時總能感覺到,他們對于“老”所具有的那種恐懼感,從生理、心理上都透露出某種衰敗的意味。這種意味會在容顏、語言、心態、處事方式等等多個方面表現出來。
不過,最大的衰敗應該來自于日常生活中那種自言自語的孤獨。這種孤獨好像和后輩隔了一個世紀,不管后輩在不在身邊,都是那么有距離感。子女不在身邊,自然沒地方傾訴孤獨;子女在身邊,也沒有人愿意傾聽他們的孤獨。
老漆匠的故事
比如我村里的那個老漆匠。我只見過他的暮年,聽鄰居們說,他年輕的時候都在外面做漆匠,很少在家里,因為手藝好,所以生意不錯。后來隨著木質家具的慘淡,尤其是沙發漸漸代替椅子,已經沒有多少人自己去打一副家具了,所以漆匠的生意越來越難做。
金錢的觀念早就埋在了農村人的心里,干一天活,拿一天的收入,干不動了,除了回家,似乎也沒有別的選擇。于是老漆匠回了家。他的兒子也背上行囊,被迫卷進去深圳的打工潮。自那以后,我就能時常見到老漆匠,在泥濘路上,戴著斗笠,披著蓑衣,腳印一深一淺,一個破拐杖戳進泥里很深。
他說,他不知道怎么才能住進敬老院。
我想我所見到的他,應該是暮年沒錢了之后的生活吧。因為兒子在南方打工,春節期間,好幾次都是他一個人在過他說趁著自己還在還能拜拜祖先,而后輩,已經指望不上了。他說,他不知道怎么才能住進敬老院。
這是一個身體有病但心理還算健全的老頭,我甚至都不知道他是哪年沒了。只是有一年之后,再也沒在那條泥濘路上看見他。
那個失能老人
老漆匠至少比下一位失能老人要幸運。這一位失能老人是老年癡呆癥患者,是屬于那種已經走完了人生中最后的健全階段的老人,已經不具備和人正常交流的機會和能力了。
他有家,但卻家不像家,老房子賣了,新房子卻只有個空殼。窗戶用紙板擋著,床上墊滿了稻草,吃的就是鄰居們看他可憐給他送點啥。他有子,卻若有若無。他有時候很像一個失獨老人,因為他的兒子卻不從管他。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還在他家看過電視,聽他天南地北的瞎聊。那時候,他的兒子在南方打工,他在家帶孫子。后來因為一次摔倒,他再也沒能好起來,沒法像以前一樣帶著他的孫子去鄰居家玩。他的孫子也被兒子接到了打工的城市,他也跟著去了。好像自此就淡出了故鄉的生活。
但是他兒子對他不好,也不知道他怎么辦到的,就回到了村里,住進了敬老院,但精神已經大不如從前了。在敬老院的生活好像并不能讓他很好的養老,他總是經?;丶?,雖然敬老院離他家有幾公里路,他依然是拖著打擺子的身體走回來,有時候有好心人有車會捎上他一段,如果沒有,他可能就得走上一天。
這或許就是農村人的本性吧:安土重遷,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
短短的幾年過去,一切都變的那么陌生。在路上看到他的時候,他的表情告訴你他似乎想和你說話,似乎認識你,可是他已經不能完整地說一句話了。
很多鄰居會去問,他為什么老回家?有時候從他嘟嘟囔囔的回答中,大概能聽出,敬老院還不如家。這或許就是農村人的本性吧:安土重遷,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以前還不明白,為什么爺爺奶奶在世時就會給自己在自家的土地上選好墓地。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回歸”是最好的回報。
“敬老院不如家”,他的家尚且四面透風,吃上頓愁下頓。這里面或許有很多安土重遷的心理影響,另外,對于一個失能老人來說,他所能記住的或許就只有家帶給他的熟悉的場景和兒子帶給他的血緣親情,這些熟悉的場景和情緒恰恰是一個失能老人所極度缺失的安全感的唯一來源。
最近兩年沒見過他了,母親說他已經于今年離世了。在自己的家里,躺在自己的床上離開,對他來說,或許也是一種欣慰吧。
我的外婆
有時候我們都覺得很慶幸,比起那些失能老人,我們家老人的養老算輕松的了。外公外婆身體還算硬朗,他們依舊具備和我們交流的能力。
不過,舅舅們的工作特別忙,尤其是年底的時候,所以每到年底都會糾結要不要回家過年。每次外婆打電話催舅舅回家的時候,都會說一句“我還能過幾個年?”
每次聽到這句話,我們都特別難過。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又愿意背井離鄉呢?老人們也都知道,我們平時不回家是為了生活,而他們不要求我們平時回家是為了我們的生活好。
所以每次我們去外婆家,每次舅舅回來,外婆雖然忙里忙外,但是總能看得出來她非常高興。在做飯的時候,她會不斷地跟我母親、舅舅說著她這段時間經歷的一些繁瑣的小事。或許就是這些小事構成了她這一年里最主要的經歷,而她就想把這些經歷說給她認為最重要的人聽。
她就想把這些經歷說給她認為最重要的人聽。
母親和舅舅有時候也會說,外婆的話變得特別多。其實很多事她根本用不著計較的,很多事她根本沒必要記住的。有時候和母親聊到外婆,我說沒準有時候外婆并不是太在意她所說的那件事,她在意的只是有個親近的人在聽她說話而已。有些話憋久了,總要找個渠道說出來。自那以后,外婆依舊會大事小事堆在一起和母親說,母親已經幾乎不再反駁她了。
真正令人害怕的是,哪天他們動不了的時候,我們才明白,他們向我們表述積攢的那些生活瑣事的時候,只不過是在告訴我們,他們已經處在人生最后的健全階段了。
或許,老人要的真不多,一份能溫飽的生活,一個能時刻傾聽你說話的人,一個子女在身邊的和睦家庭……而這后兩個,恰恰現在的年輕人難以顧及的。或許隨著農民工進城開始,一代人的老去,一座座新墳的出現,都在告訴我們:時光太短,很多事不去做就永遠沒機會做了,很多人不去陪就永遠沒機會陪了。
我們都害怕,都害怕老去,都害怕年輕的容顏布滿皺紋,都害怕面對死亡。但是時間不會停下來,我們無法抗拒那些規律。對于祖輩父輩們來說,在他們變老走向生命終點的過程中,其實我們有很多事可以做。這些事情可以包括:好好地傾聽、孝敬老人,社會層面,可以多建一些高質量的敬老院,更加完善的社會救助和醫療體系,村規民約、倫理道德的重建······我們終究抵不過時光,都會老去。趁著年輕,去為老人做點有意義的事吧。
(作者為媒體從業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思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