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5年12月20日-21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召開的第四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分別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當前城市發展面臨的形勢,深刻闡明了未來城市工作的任務,對未來城市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頂層設計,也為破解城市發展中的現實矛盾和促進城市轉型變革提出了框架性的方案。為此,新年伊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城市百人論壇、光明日報理論部在京聯合舉辦了“學習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座談會”,與會學者在學習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基礎上,圍繞未來的城市發展和城市工作展開深入研討。本刊今日特刊發與會學者的論點摘要,以饗讀者。
城市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人類文明的搖籃。當今世界的競爭,首先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較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在國家戰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作用愈加關鍵,無疑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深化改革創新的“主陣地”和國際競爭合作的“橋頭堡”。只有把城市的改革動能充分發掘出來,把城市的創新潛力有力激發起來,才能真正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插上持續翱翔的“雙翼”,完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歷史重任。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著自身特有的運行規律。遵循了規律,就能把握城市發展的正確方向;違背了規律,就將受到懲罰。現在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很多矛盾和問題,歸根結底就在于沒有把握好城市發展規律。為此,會議特別強調,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
把握好城市發展規律,就要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城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就要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城市發展的基本依據和剛性約束,人口規模和城市用地要匹配、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要適應;就要把“改革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的第一動力,以改革促進城市轉型,以創新激活發展潛力。
首先,從注重量變,轉向注重質升。過去在生產力水平低和物質短缺的條件下,我們更多地將城市發展的重點放在量的積累和速度的提升上,這是符合當時實際的。但城市發展到今天,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已不再是“有沒有”“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好不好”“優不優”的問題。這就需要從“質”上實現一次飛躍,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的理念,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
其次,從注重工業化轉向工業化和城鎮化并重。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城鎮化速度也將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工業化主要解決的是發展生產力的問題,城鎮化則涉及經濟、社會結構等生產關系的優化調整。從世界發展進程看,在工業化的中前期,工業化往往決定城市化;在工業化的中后期,城市化則更多地影響工業化。適應我國城鎮化的發展需要,就要從優化生產關系入手,完善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并著力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真正在城市落戶的問題。
最后,從注重城市競爭轉向注重城市競合。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發展,一個重要動力就來自城市之間的競爭。隨著人口、資源和環境等硬約束越發趨緊,城市在產業結構、邊際效應、文化氛圍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導致城市之間的競爭態勢也隨之改變。未來城市競爭不再是單向度的“零和游戲”,而是更加注重合作共贏、優勢互補。世界城市發展的新變化,也要求城市之間要通過深化合作來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利用效率。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城市早日跨上競爭的“升級版”,真正立于國際競爭不敗之潮頭。“城市群”的發展戰略,就是“競合”的一個重要體現。通過相互合作、緊密配合、資源共享,最終能夠產生“一加一遠大于二”的集聚效應。
城市發展理念的轉變,實質上涉及的還是利益關系和利益格局的深層調整,轉起來并不容易,有時甚至還要經歷痛苦的過程。但必須要看到,只有改革,才能催生城市發展新動力,實現創新發展;只有改革,才能增強城市發展的整體性、持續性,實現協調發展;只有改革,才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綠色發展;只有改革,才能提高城市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實現開放發展;只有改革,才能讓人民在城市發展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實現共享發展。
(作者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2016年01月1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