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報道了浙江杭州市連續7年舉行“公述民評”活動,邀請市民代表向政府提意見、丟“炮彈”,讓接受問政的領導干部紅臉出汗,推動問題解決。(2016年1月14日人民日報)
杭州連續7年通過“公述民評”活動問政于民,不搞花架子、不走過場,讓干部真正紅臉出汗,重視現場面對面的“述”和“評”、更重視事前事后的長效管理,已成為杭州推動干部作風轉變的“保留節目”。問政于民不打折扣,敢于接招,嚴格落實,不僅提高了政府工作的公信力、透明度,也提升了市民群眾對城市治理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杭州的做法并非個例。近年來,隨著政府工作愈發公開透明,許多地方都開展了問政于民的活動,形式也多種多樣,收效各異。一些地方政府敢于接招,直面群眾意見,如同杭州的做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問政于民“虎頭蛇尾”,面對群眾的質疑百般遮掩、答非所問,自然收效甚微、流于形式。
何謂問政于民,實質是指各級政府通過各種方式直接聽取普通百姓建議和意見,以使政府的政策更加暖人心,合民意,有效果。這既是是中國政治文明進步的象征,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各級政府通過不同方式問政于民,了解民情、匯聚民智,以達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從而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要知道,城市治理好不好,發展思路對不對,群眾最有發言權。
十八大以來,中央把問政于民作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通過堅持問政于民,保障群眾在決策過程中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有助于改進工作作風,加強密切黨群關系。倘若政府重征求輕公開,重形式輕規范,“虎頭蛇尾”,讓民眾的期待一次次在模糊中落空或在不知所以中淡漠,既削弱了民眾的表達欲望,也會降低政府的公信力,最終只會使得黨群關系越來越疏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作為施政的基礎,智慧勤勞的廣大群眾對冷暖甘苦的感受最深刻,對改革發展體會最清楚,對政令得失反映也最真實。問政于民,就要敢于接招,圍繞民之所想、民之所需、民之所急,科學、民主施政,給老百姓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如此才不負民之所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