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脫貧攻堅看貴州網絡媒體‘走轉改’”主題采訪活動一行到達貴州省遵義縣,重走總書記去年6月16-18日考察扶貧工作路線,探究扶貧“貴州模式”細節。(人民網1月14日)
貴州地處黃土高原,他們卻在貧瘠的山地上成功發展起了大棚種植,吹響了脫貧攻堅戰首個勝利的“號角”。筆者認為,貴州遵義在貧困面前不畏懼、勇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點贊。但同時,脫貧攻堅不能只“造血”不“輸血”,這樣的先進經驗更應推廣普及,帶動全局發展。
一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以開放的胸襟謀篇布局脫貧路。有些地方過分追求政績,不愿意引進先進技術、成功經驗,不切實際打造自己的模式。然而,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不以GDP論英雄”。個別政府只追求眼前利益,不為長遠打算的做法反而得不償失,浪費了更多人力、物力、財力。給老百姓徒增負擔,讓老百姓感到失望。更有甚者以自己是貧困村、貧困縣而驕傲,甚至因為得了這個“頭銜”而慶祝。這樣的怪圈和亂象只有通過不斷加強認識、轉變政績觀念、加強學習交流,才能徹底杜絕。
另一方面,“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需要敢于“輸血”,以奉獻的精神傳授先進經驗。貴州遵義的一個大棚能讓總書記多停留十多分鐘,大棚里的“精髓”更需要加大宣傳、詳細宣傳,讓各地不僅想去學習、更能有法可學。正如九豐集團蘇慶說“我們原本的技術是對內保留的,畢竟是企業,但從總書記說過那句話之后,就完全放開了。”因此,不僅要有“造血”的能力,更要有“輸血”的魄力。只有好的地方敢于向貧困的地方多輸血、常輸血,才能先富帶動后富,共享脫貧成果,同奔小康之路。
總之,脫貧攻堅,黨心所向,民心所依。脫貧工作雖是一項持久戰、攻堅戰,但相信在貧困地區齊心協力、共同奮進、抱團發展中,我們必將取得脫貧工作的全面勝利。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