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產品質量檢測旨在保護農民利益、打擊假冒偽劣農資,但這項工作當前在一些地方存在不少問題,亂象叢生。有的檢測機構權力尋租,為企業開具虛假合格報告賺錢;有的把作廢標準當檢測依據,為非法產品披上合法外衣(2016年1月20日半月談網)
一方為了以劣充好,以假冒真,便花“小錢”買回 “符合”國家認可標準的“合格報告”,然后大賺一筆。另一方手握農資檢測的“特權”,“八字衙門兩邊開,有禮無錢莫進來”,那怕你質量再好,沒有錢休想拿到“合格報告”。相反,只要你給錢,質量再劣也能拿到“合格報告”。如此“合格報告”,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損害了群眾利益。
隨著農村大量家庭農場和各種農業生產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涌現,農業生產進入了規模化經營的時代,劣質農資對農業生產將帶來致命打擊。國家千方百計確保農資質量,以促進優質高效農業發展,卻讓這些質量檢測部分的“碩鼠”們打開了農資質量控制的缺口。
對農資進行質量檢測,是國家保護農民利益,維護農產品安全的重要舉措,也是檢測機構和檢測人員的重要職責,然而,少數為農資質量把關的質量檢測人員,卻置群眾利益于不顧,公然無視法紀,用手中農資檢測的“特權”,大搞權錢交易,中飽私囊。
“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是每一個公職人員的職責,在舉國上下反腐敗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形勢下,居然還有人膽敢頂風作案,值黨紀國法于不顧,為不合格農資出具假“合格報告”,充分說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
要讓這種假“合格報告”絕跡,就要亮出黨紀和法律之利劍,嚴懲敢于以身試法者,使造假者不敢再造假;就要拿出“盲檢”和建立“第三方平臺”等絕招,將檢測人員與被檢測對象分離,使假“報告”不能產生;就要祭出紀檢監察等職能部門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之法寶,公開檢測全過程,實行陽光檢測,使假“報告”不敢再產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