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中旬的某一天和媽媽打電話時聽說奶奶在上星期上街賣菜的時候被車撞了,當時心里十分震驚,埋怨道怎么不早告訴我。媽媽在電話里說奶奶傷勢無大礙,只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休養,腰椎和手臂都有不同程度的骨折,撞人的是電動車,還好那人當場就撥打了醫院的電話沒有逃走,所以救治的比較及時。聽到說奶奶沒什么大礙時,我原本懸著的心也就放下了許多。甚至可以說還有一點小小的開心,因為我覺得奶奶終于可以有一段時間來休息了,不用每天都忙碌在田間和菜園里,一刻都不停息。家里人怎么勸說都沒用。小時候和奶奶一塊睡,她也很喜歡和我說一些她們當時生活的艱苦往事,然后又感慨現在的人生活真是好。
奶奶1949年出生,6歲的時候便要去放牛、拾牛糞、去踩水灌溉、吃的飯菜也是沒油水的,當時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家里窮,中午帶去學校吃的是用米糠做的沒油水的餅,就著一點咸菜吃。小學沒讀完就輟學了,所以現如今也不識字。
20歲的時候嫁給我爺爺,來到現在生活的村莊,在爺爺與他的兄弟分家后她便開始了種菜,以賺錢養生活,種菜也是她自己慢慢的摸索才越來越像樣的。之前整個村莊只有種田的,她是第一個種菜的,所以也沒有多少可以借鑒的經驗。后來看到種菜能得到現金,即賣菜后能立馬看到錢,同時也活動了自己的身體,所以一直堅持了下來。剛開始種菜時也就是自己吃,后來由于肥料的使用、以及種菜面積的擴大等都使得自己能越來越收獲到多余的菜以拿到集市上去賣。大部分菜園都是自己開荒的,用鍬翻土,而這些地以前原本都是草地。現在有6、7塊菜園,都在活動,用奶奶的話講,那就是能種一些是一些。奶奶認為養豬、牛都是很累的活,但要吃飯就必須要種田,牛又是耕田的必須物,所以那時基本家家戶戶都養牛。但如今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機械化程度地提高,使得牛的需求減少,養殖數量也越來越少,并最終在我們村莊那塊不見蹤跡。
奶奶40多歲開始賣菜,55歲的時候用板車搬運蔬菜,以前都是用籃子、扁擔等工具。以前還販賣過紅花草籽,一角一斤,甚至擔去過豐城(兩地之間的距離有50、60公里)。所以我一直覺得奶奶的日子過得十分的苦。就算是到現在生活稍微好一些了,子女都已經成家立業的時候,她還是依舊天天忙,晚上9點半睡覺早上4點起床,她自己說這樣的日子她從來不覺得時間過得慢,甚至還巴不得時間不要走,并且她對自己十分的苛刻,從來都舍不得多花一分錢,衣服也都是很少買新的,甚至每年姑姑給她買的新衣服她都是放著還說自己現在穿的沒破不用穿新的。整天就是一心扎在菜園和田間,甚至可以忘記吃飯,一直要我們到處大聲喊她找她,她才回來吃飯。冬天的時候由于過度的勞動以及天氣的寒冷,她的手總是會凍出口子,看的真讓人心疼。
這一次事故使得奶奶只能臥床養病,我覺得其實是間接給了奶奶一次休息的機會,原本以為她應該會安心躺在船上養病的,但過年回家真正見到奶奶時,卻發現和我想的有些差別。
雖然我回到家時奶奶依舊是十分開心的喊我的名字,但是很明顯隨后在她的眼神中能看出失落和不開心的情緒。我有些奇怪,便問她,她搖搖頭,沒和我說原因。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和奶奶聊天,發覺她似乎比以前更有聊天的欲望,一直和我說話,也可能是平時家里家務比較多,大家比較忙,并不能經常陪老人說話的緣故吧。但后來我發覺老人家的話題越來越多的扯上了錢的問題,無論是什么,她總是要扯到錢的問題,并且經常容易說著說著就自己哽咽起來,我開始覺得不對勁了,反思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隨后我也經常聽到媽媽向爸爸抱怨說奶奶動不動就說些什么拿瓶藥給我吃的話,給她燉的湯也各種說不吃,這時候爸爸總是會去和奶奶說讓她不要想太多,性子不要急,慢慢養。
我猜測奶奶是不是因為覺得自己沒給家里帶來收入,相反全是支出而愧疚,因而在聊天時總是不自覺的轉到錢這方面,畢竟老人家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在用錢上對自己苛刻的人,并且還想著不應該給家里帶來麻煩而想尋死。
我們村子比較小,是一個具有宗族性質的村莊,只有52戶人家,全村人以羅姓為主,夾雜著兩三戶其他姓氏。和大多數的村莊一樣,我們村也呈現出老齡化的趨勢,不過目前趨勢并不是十分明顯,因為宗族性比較強,老一輩兒們對生兒的欲望還比較強,且強調多子多福,所以現如今村莊的老人多半是和留在農村的兒子一起過,一般來說每家都會有一個兒子留在農村,因為我們村土地資源還算比較充足,有田地300畝,一人可以分得一畝4分地,再加上平時打些零工,搞些副業,農村開支小,也能過日子。并且這么多年來從來沒聽說過有老人是自殺而死的。在我印象中,去世的老人里三例是因為年紀太大自然死亡,一例是車禍意外身亡,還有一例是在河邊洗衣突然發病溺水身亡。村里人對老人還是十分尊敬的,家有高齡老人還會被看成是有福氣,平時村子做酒席時對老人都有特別優待,如家里有老人的話就可以多出一個人去參加酒席,分發東西的時候也會給有老人的家庭多發一份。對于不孝順的人,雖然現在不會直接上門對其指責,但由于相互之間知根知底,各小范圍之間的討論還是存在的,比較親的人家也會上門對其進行勸說。所以奶奶說自己想自殺的話會引起爸媽的反感我也是能理解的,況且爸媽一向認為奶奶一生操勞辛苦,現在自己照顧她也是應該的。
在服侍奶奶這件事上,我還是很佩服自己的母親的。奶奶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她給奶奶洗漱穿衣,最開始還要喂飯時也是她給老人家喂,為了老人家腰椎能快好,各種補湯換著來,雖說有的時候也會向我爸發一些牢騷,但該做的事情卻是一件都沒落下。我奶奶也一直在我面前夸我媽媽人好。為了理解奶奶自殺念頭的由來,我開始有意識的觀察老人的舉動。結果發現老人家經常自己一個人偷偷的抹眼淚,而且常常是話說著說著眼淚就流出來了,說實話以前我還真沒怎么見過奶奶流眼淚。于是我便問她原因。
老人自己說本來自己是不容易掉眼淚的人,但這回出事讓自己動不動就會流眼淚,要是沒出這回事的話自己可以在家種菜另外的時間打打零工,挖挖荸薺一天也能掙個50多塊錢,現在自己就只能白白地躺在床上花錢,就感覺自己特別慚愧,怎么能天天睡在這里呢,而且還擔心自己的腰椎好不了的話以后也不可能讓自己的兒媳兒子一直照顧自己,畢竟他們還有自己的子女要養,想到自己不能幫忙就十分的不舒服。本來自己以前在家是天天忙,從來不覺得時間過得慢,甚至還巴不得時間不要走,現在就是天天看時間,巴不得時間快點過,自己是數著過日子。并且自己右手又骨折,胳膊不能動,穿衣服都成問題,簡直可以說是不能自理,所以自己尤為擔心會拖累家庭。生活不能自理,時時都需要別人的照顧,你說我怎么會不慚愧呢?以前穿襪子都需要兒媳幫忙,現在我自己想到了辦法可以自己一個人在床上穿好,也算是減輕了一些他們的負擔。但如今自己都已經休養快到3個月了,還是感覺沒什么大的起色,自己很心急。
在我看來,奶奶已經為這個家做了很多的貢獻了,畢竟60多歲的人還在不停的勞動,在我叔叔嬸嬸忙的帶不了孩子的時候,還得去城里幫他們帶孩子,可以說她基本沒怎么為自己出過力,花過錢,一切都是在為這個家做事。過年期間的聊天,她自己說自己每年的花費就是60元,主要也就是剪剪頭發,買一些必須的衣物。當然她這個說的比較極端了,但確實是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她對自己的苛刻。奶奶對家庭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我媽媽時常對我說奶奶給家里幫了很大的忙,很感謝她。在這樣的背景下,奶奶還會生出自殺的念頭,就像我之前所猜想的更多的是屬于利他型的自殺。奶奶希望通過自己的自殺來減輕家庭的負擔,這種想法可能是大多數老人在自己身體無法自理從而給家庭帶來不便或者說負擔時很常見的一種想法,但是聯想上學期間所得到的一些知識以及簡單的查閱資料便能發現不同地域之間實際自殺率之間存在差距,說明存在影響自殺真正執行的因素。
在我看來可能更多地要歸于文化和村莊結構的巨大力量,在我們村這一塊,老人地位還比較高,村子里對孝順也比較在乎。老人家相互之間會互相走動串門,聽說我奶奶受傷,很多老人也來我家和我奶奶聊天或是表達安慰。每當聊天過程中我奶奶流露出想喝藥的念頭時,那些老人都會及時打斷我奶奶的這個想法,說她真是糊涂,有人照顧就應該好好養病,不要凈說些不吉利的話。父母也會對老人的這種想法進行斥責。而相比一些結構性力量比較分散的地方,老人之間互相認同自殺,子女對父母的自殺行為不進行干預的情況來說,地方文化和村莊輿論等對抑制老人將自殺意愿轉化為行為具有重要作用。
如今奶奶的身體也在逐漸好轉,還能自己下床走動了,雖然還不能走太久,但已經好很多了,雖然依舊會覺得自己拖了家庭的后腿而傷心,但想吃藥的話基本沒有再說了,自己也在努力配合著恢復健康。其實很多時候老人對自己幫不上忙都會有自責心理,但如果她所處的環境對她是一種鼓勵的態度,那么老人家的想法是可以被改變的,從一種消極轉變為積極的態度。這也是文化和村莊結構的巨大力量,當然家庭對老人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本科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鄉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