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接入互聯網已經22周年了,互聯網誕生的數十年來,互聯網企業以“互聯網+”的方式改造了一個又一個行業,唯獨在農業的上的進步不大。農村生態系統復雜,單純的電商模式很難改造農村經濟,所以也出現了一系列專業農村電商服務平臺。這對互聯網企業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嘗試,嘗試中他們也知道了資源與城市社區資源頗有不同。
城鎮化現狀:農民走向城市資源趨向整合
“三農”問題一直是當今農村電商不能回避的難題。農村社區化其實就是整合資源的線路,而整合資源就不可避免三農問題:增收、發展、穩定。幾個村合并城社區,等于把幾個村的勞動力資源都整合起來,另外,合并以后的農田也統一起來,建立生態種植基地或者招商引資建立養殖場或者其他工廠,附近村落的農民都進入這些工廠工作、掙錢、養家。由于一定的原因這個政策沒有繼續推行,卻是農村今后的發展的方向。農村傳統的分散式作業過于落后,不利于農作物產能及生產效率的提高。把農田或者養殖業整合成種植及養殖基地,整體上更有利于生產資源的提高及再利用。事實上,這也是當前農村城鎮化的一個規劃路線。
互聯網+三農農村電商應該怎么做?
農產品大幅提升后,首要問題就是銷售。雖然某寶、某東都在下鄉,在農村刷了很多墻,可是這些電商平臺無法將供應及需求鏈下沉,他們無法讓沒有互聯網嘗試的農人去團隊化運營。所以農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從根本上了解當地農產品及生產資料再分配的平臺,于是就誕生了賣貨郎這樣的專業的農村電商服務平臺。賣貨郎的初衷就是讓農村與城市接軌,讓中國與世界同步;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以中小企業發展為己任,以市場化資源配置為路徑。
農村電商需要更多“賣貨郎”
當前農村電商涉及的商業模式有生鮮電商、 農產品電商、農資電商等,每一種模式都有一定的產業鏈以及產業族群。賣貨郎目前擁有運營中心上千家,服務站上萬家,而農村人口數量多,需求大,需要又更多的“賣貨郎”才能滿足整袋發展的農村產業。
農村電商這片藍海,有著極為復雜的一面,但又有其足夠的魅力和發展潛力,這也是各大電商平臺競相追逐的原因。無論電商如何渠道下沉,也只有像賣貨郎這樣的專業服務平臺能讓農村商業生態更為豐富,農村人能享受到高質量的生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媒農傳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