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我國鄉村常住人口為6億,約占總人口的44%。而2015年我國當代農村題材電視劇僅有15部490集,部數和集數分別占該年度電視劇生產發行總量的3.81%和2.96%。對比感強烈的兩組數字,揭示出在“奇劇”迭出、綜藝“井噴”的熒屏上,農村題材電視劇處于絕對弱勢地位的現實。如何用影像記錄轉型期中國農民的心路歷程,表現城鎮化進程中中國農村的變革與風貌,是電視劇工作者面臨的時代任務。(6月12日 《理論前沿》)
對于農村劇的缺乏,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而是長期問題。盡管我們面臨著電視劇井噴的年代,各種題材的電視劇層出不窮,但是真正的農村劇卻少之又少。可以稱贊的《平凡的世界》《老農民》《馬向陽下鄉記》也幾乎陷入鳳毛麟角的境地中。而農村劇是鄉村變遷歷程的最好呈現。試想,如果沒有這個歷程,沒有這樣的農村劇,不僅影響到整個電視劇市場的發展,更是能夠隱沒了美麗鄉村的變遷過程。有鑒于此,我們必須能夠正視農村劇的現實地位,從實際情況上,找尋農村劇長效發展的“七寸”,讓其能夠順利成章的反應鄉村變遷的心路歷程。
大力發展農村劇的積極效應,需要人才的鼎力支持。如我們看到的那些成功的農村劇,編劇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比如《鄉村愛情》系列作品,背后有著趙本山團隊的支撐,確保了其中幽默真誠的因素;比如《平凡的世界》,如果沒有路遙的創作,也不能夠獲得最佳的效果。由此可見,對于農村劇的發展來說,首先需要賦予人才重要的地位,讓人們都能夠懂得農村劇的現實價值所在,這或許才是我們進行努力的關鍵所在。從這個意義上看,如何培育更多鄉土題材的農村劇,如何才能夠讓農村劇呈現一種百花齊放的局面,必須通過各種培訓和專業教育,讓喜歡拍攝農村劇的人有“用武之地”。
鄉村的變遷呈現多姿多彩的態勢,而將這樣的真實納入到影視劇中,乃是需要政策鼓勵促進的。所以,讓農村劇傳遞鄉村心路歷程,我們就需要不斷完善保護內容的措施,讓更多的鄉村劇能夠走入人心中,呈現一種多元的態勢。更為重要的是,在政策鼓勵上,需要更多的人能夠將鄉村題材的電視劇當成是一種任務來做。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夠期待著更多農村劇的出現。人才的儲備、政策的支撐,這些都將為農村劇的呈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認為,人之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豐富性、微妙性、多樣性和多面性。當代中國農民處在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城市文明過渡的復雜環境中,正經歷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深刻的心靈嬗變。從這個意義上看,農村劇要尋求突破,就應主動探尋變革時代農民的復雜性,努力塑造出具有心靈多樣性的新農民形象。不斷走群眾路線,才能夠契合其中的內容真諦,讓更多農村劇涌現出現。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文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