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部V市為例
農村公益事業停滯不前,必然會影響全面建設現代小康社會整體進程。而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需要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特別是巨大的資金投入和政策環境的強力支持。因此,加大對農村公益事業的投入,并建立更為有效的農村公益事業財政資金投入機制,是新時期各級政府及財政部門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特征分析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的政策,特別是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調動了廣大農民參與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積極性。
同時,各級政府逐年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益事業投入的比重,有力促進了農村公益事業的加快發展。但是仍然存在支持農村公益事業財政投入,缺乏長效機制等問題,制約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成為當前農村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機制僵化。
主要表現為農村公益事業投入機制不完善。
農村公益事業投入高度依賴上級和地方政府,中央及省財政雖然投入逐漸加大,由于農村公益事業積弱太久,這些投入雖使農村農益事業有了很大變化。
但對那些貧困地區,仍然沒有產生根本性轉變。這些貧困地區的地方政府可用財力有限,幾乎全部用于維持運轉和重點支出,很難拿出較大的資金配套投入農村公益事業。
二是投入長效機制尚不健全。目前除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相對穩定及普及外,其他的公益事業的投入,基本都有一定的階段性,如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的鄉村道路、飲水供電、文化教育衛生等投入,都沒有建立長效機制,使農村臟、亂、散、差、小的的面貌,還難以從本質上得到改善。
(二)結構偏差。
長期以來,財政對公益事業的投入側重于對農民的基本保障,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如建立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加快了推進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完善了農村最低保障制度,開展了農村社會救助制度,而對于公益事業的基礎設施、科技文化等方面投入較少;
對于大中型帶有社會性的建設項目投入較多(如鄉鎮文化體育廣場),而對于農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比重較小(如“戶戶通”硬化道路)。
(三)總量不足。
目前,農村公益事業財政資金的投入,既有中央省市,又有地方本級投入。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財政對農村公益事業的投入,也愈來愈大。
以某縣為例,公益事業“一事一議”項目,2010年中央及省下撥補助款548萬元,縣本級配套295萬元,2011年中央省下撥補助款686萬元,增長25%,縣本級配套369萬元,同步增長25%;2012年,中央及省下撥補助款1243.22萬元,增長81%,縣本級財政安排603.21萬元,增長63%。財政投入的不斷加大,有力地推動了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
但是多年來,城鄉發展結構的深層次矛盾,使城鄉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在一些山區縣矛盾更突出,受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自然條件、科技推廣落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農業屬于弱質產業,農村屬于弱質地區,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相對而言并不快速,雖然財政對農村公益事業投入不斷加大,但是投入總量仍然偏低,一些財力緊張的地方,配套投入壓力更大。
如一山區縣,2008年以來對農村公益事業的投入,增幅逐漸達到69%,2011年,本級財政投入對農村公益事業已達到4000萬(僅指農村基礎建設),但是該縣地方公共預算收入由2008年的1.3億元到2011年的3.83億元,增幅達195%,可以看財政對農村公益事業投入的增幅,小于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增長幅度,且相比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而言,總量仍然偏少。
(四)效益低下。
當前,農村基層組織管理和服務能力,不盡如意。
一方面,鄉鎮政府職能轉變滯后,行政運行成本高,辦事效率低,為農服務能力和水平較差,而農民組織化程度也較低,導致財政投入農村公益事業的效益沒能得到最大化發揮。
另一方面,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農村合作組織、中介組織等發展緩慢,財政投入資金創造的公共性和社會性服務,農民也難以全面享受。此外,農村金融服務在農村覆蓋面少而窄,機構發展緩慢,也影響著財政投入資金的使用效益。
(有刪節,二、完善建議,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市縣領導參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