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時而水鳥掠過,激起一池漣漪;巷子里,村民擺手叫賣,向路過游人推銷新熟的葡萄。前段時間暴雨如注,險情不斷,但安徽省合肥市大圩鎮新民村一切安好:3200米的南淝河大堤沒有一處潰口,近3000畝的葡萄園景美人豐。“多虧有潘書記坐鎮。”新民村村民程書國說,半夜巡查險情,組織人手排澇,帶頭扛沙固壩,村黨總支書記潘理俊總是沖在最前面。7月27日凌晨,因積勞成疾,潘理俊倒在奮戰26個日夜的防汛大堤,再也沒有醒來。
10月4日,《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題為《倒在大堤上的民心書記》的通訊,連日來被全國多家權威媒體轉載或評論,“潘理俊”這個普通的名字被“民心書記”所取代,成為了踐行“兩學一做”的時代先鋒,學習典范。一位“書記”在大堤上倒下了,一顆“民心”卻在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心中樹了起來。
當好致富路上的領頭羊。“群眾富不富,就看村干部”,此話雖然說得有些過頭,但卻道出了村級干部在地方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一些偏遠的山區,有的村干部基本成了“擺設”,他們往往在選舉前想法拉票,當選后卻只領工資不干事,一屆兩屆下來,地方發展還是“濤聲依舊”。作為村干部,特別是村支書,可以說全村的發展系于一身,千萬馬虎不得。潘理俊這位“民心書記”,其一顆“民心”首先體現在千方百計發展地方經濟,為群眾增產增收奔走勞碌,引進優質品種,優化結構,深入調研,讓新品種葡萄供不應求,村民的生活呈現出“芝麻開花”的好勢頭。這樣的“民心”,才是百姓的期待。
做好大事小情的協調員。一個村,雖說從行政級別來講已經最小,但村民的困難、雜務非常之多。作為村支書,對很多事情都可以睜只眼閉只眼,來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也許就省去了許多的麻煩,而工資還是照領。這樣的干部缺少的正是一顆“民心”!潘理俊怎么做的?“8年來,他騎壞了3輛電動車,奔波在村子里的各個角落,忙著幫群眾解決各種困難。”這“各種困難”里,自然包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最為難的就是村民急需用錢而又沒錢。面對這樣的困難,潘理俊不惜自己向親朋好友借錢幫助村民度過難關。為了村民,他真可謂盡心盡力。
當好大災來時的保護神。古人云: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面對“用電失常,溝渠排水不暢,近千畝葡萄園泡在水里”的危局,潘理俊除了奔波協調,嚴格要求村兩委干部以及共產黨員“24小時值班,2小時巡查一次,一旦發現滲漏等險情,隨時組織人員搶險固堤。”外,更是以帶病之軀“身體力行,堅守大堤26個日夜”,終因積勞成疾而永遠倒下了,卻迎來了“3200米的南淝河大堤沒有一處潰口,近3000畝的葡萄園景美人豐”的喜人景象,而他自家的“十余畝葡萄園,由于泡在水里沒及時打理,大半被淹。”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與行動,豈一個“保護神”了得!
“學習黨章黨規,學習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潘理俊用行動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初心”即“民心”,失卻了“民心”就失去了共產黨人的根。須知,“民心”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邊的互動,黨員干部只有擁有了一顆“民心”,才能贏得百姓的“民心”。像潘理俊那樣,倒下的只是“書記”的軀體,而樹起卻是根植于祖國大地的“民心”。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