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學生小張在西安雁翔路附近一家銀行拍到了這樣一幕:一農民工在進入銀行前,脫掉鞋子,然后跪著去ATM機前進行操作。類似于這樣的報道已屢見不鮮,湖南株洲農民工脫鞋進大廈上廁所、遼寧沈陽農民工地鐵有空卻坐在地上……看到這些報道在感動的同時,更多的是心酸。
農民工可以說是我國獨有的社會現象,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新生事物,大約從1978年起,半個甲子過去了,農民工也經歷了四次變化。從最初的“離土不離鄉”,到90年代的“民工潮”,金融危機后的“民工荒”,再到今天的“新生代”農民工及“老一代農民工返鄉”。他們來到城市中,充當起了產業工人,為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這可以說是一部億萬農民工的流動就業史,更是一部農民工集體的發展奮斗史。
隨著精神文明的發展、戶籍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們很高興的看到,“鄉巴佬”、“愚昧”、“落后”這樣曾形容農民工的詞匯已經成為過去,暫住證、借讀費等等也成為了歷史,走進了農民工博物館。然而,他們大多依舊徘徊在城市與農村之間,依舊“春起冬歸”。如何才能讓其融入城市,獲得尊重,讓其漂迫的心得到慰藉?
國之有治,等而視之。從內部因素來講,一方面,進城務工人員要加強文化素養,提高自身的素質,增強現代市民意識,從心理上融入城市之中;另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增強在城市中立足的本領,從生理上融入城市之中。從外部環境來看,首先,應取消“農民工”的稱謂,給予與所屬職業相關的職業稱呼,從人文關懷上給飄迫的心一些慰藉;其次,應從體制上接納,關心農民工,加大培訓力度,建設針對于進城務工人員的保障房,給予住房補貼,做好公共服務;再次,應探索將農民工納入本地化管理,與城市職工同等身份,參與所在城市有政治社會生活,從制度上給飄迫的心一些慰藉。
人生是一次旅行,讓我們給那一顆顆飄迫的心多一些慰藉,留下一片寧靜的港灣,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圖景定不遙遠。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