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思,侗語叫“越嘿”,是村寨之間為拓寬社交,加深友誼而舉行的一種規模較大的民間交往活動。吃相思既可以是一個村寨到另一個村寨做客,也可以周邊幾個村寨邀約同時到某一村寨做客。吃相思活動一般是一個地區幾個村寨之間輪流進行,每次活動時間較長,一般需3至5天,活動時間一般安排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原因是既可以增添節日氣氛同時又充分利用農閑時間。兩寨之間吃相思,須在半年前互相協商好,以便作好接待。吃相思不僅僅是“吃”,主要是以此開展各種活動,加深村寨友誼,增進民族團結,期間將開展抬官人、鼓樓唱大歌、唱侗戲、踩歌堂、封桌對歌、行歌坐月、贈送分別禮物等活動,各自成趣,高潮不斷,男女老少各得其所。吃相思活動場面宏大,內容豐富多彩,從迎接客人到送走客人,每個環節都安排得十分慎密,充滿濃郁的民族風情,可以說是一次民族風情大匯演。
例如:贈送紀念禮物環節,吃相思活動結束后,客人要返程,主人要送別。主寨家家戶戶用糯米草編織成一尺見方的片狀,包上糯米飯,煮紅蛋贈送客人,村集體贈送錦旗、彩匾、活羊、活豬、活牛,姑娘會贈送面巾、手帕、鞋墊、繡花帶等物品。這些紀念品都吊掛在高高的竹竿上,一路高舉,讓路人欣賞,以示得到主人的厚待。送的禮品也有寓意,送羊表達主人一般情意,送豬表達主人情意深厚,送牛表明主人情意最深厚。總之,送些帶尾巴的牲畜,表示此次吃相思尚未完結,還有尾巴,預示下次(來年或隔年)將要回訪,若送不帶尾巴之物,說明已結束。當客人受禮后,則以紅包回報致謝。歡送客人出寨門放三響鐵炮后,雙方男女青年還相互用早準備好的紅、綠等彩色汁液或膏物涂抹在自己心儀的姑娘和羅漢臉上,表示此次吃相思已找到了意中人,用此作標記,以后要到家來求親。被涂抹得越多的越高興,說明愛的人越多。
“吃相思”是侗族古樸獨特的風俗。這種風俗培養了侗族人民熱情好客、善歌愛美的豪爽性格,形成侗鄉標志性的風情。
作者單位:從江縣下江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