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離開鬧市走向田間

[ 作者:陳詩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1-09 錄入:實習編輯 ]

——返鄉青年的鄉村實驗

在蘇州昆山悅豐島,住著6個年輕人,犁田、插秧、收割、喂貓、喂狗、養鵝是他們的工作;到各地參加有機農業相關推介、接受海內外志愿者來參觀體驗也是他們的工作。

這些年輕人曾居于鬧市學府之中,卻選擇了走向田間地頭,撫摸廣袤的鄉村大地。他們下屬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昆山項目部的“青澄計劃”,是有機農業的實踐者與推廣者。

冬日,蘇州昆山悅豐島農場。田里只剩收割過后的水稻稈,芡實葉,枯萎的荷花桿。一群大白鵝在地里轉悠,枇杷、柚子、橘子樹林立路旁,環繞著農場的小河邊有人垂釣。

看恩格斯書 決定去農村實踐

由集裝箱改造而來的“青澄計劃”工作室、飯堂、住所,在冬日的荒涼中依舊顯得綠意盎然。“青澄計劃”的6個工作人員,有在集裝箱里辦公,有的在下面廚房里做飯。

這樣的生活,“青澄計劃”負責人之一李管奇已過了三年多,這也是他進行鄉村建設的第十年。

出生于山東臨沂的李管奇,白白胖胖,話語簡潔。自認比較另類的李管奇大學時就喜歡看書,對圖書館書的位置比管理員還熟悉。大學和研究生時在南京師范大學學習經濟學的他,曾以為自己會和同學一樣,進銀行或者證券公司。

但2007年臨畢業時,一本雜志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在這本雜志上,他發現溫鐵軍研究三農的一些文章,很受影響。自認有點憤青的李管奇一直想要為社會做點實事。隨后,恩格斯的一本書讓他下定了決心。那本書最后一段很直白:“只有實踐才是最后的出路。”

實踐?讓處于象牙塔的李管奇很受觸動,他發現溫鐵軍所在的人大鄉村建設中心下面有個叫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的機構,經常會下鄉調研,于是,一個大膽的計劃在李管奇腦子里形成了。

2007年5月,李管奇買了一張票,拖著行李,到了江西一個農村,才給中心的負責人發短信。對方說你既然來了,就做調研吧,隨后加入該中心的“人才培訓”。

一年“人才計劃”培訓結束后,李管奇正式加入,開始工作在全國各地有關三農的項目。

種有機水稻 賣15元一斤大米

2013年,李管奇來到昆山,第二年,昆山產業研基地發起成立了“青澄計劃”,由“梁中心”和悅豐島有機農場具體實施。

170畝地,由悅豐島有機農場,附近村民,青澄計劃工作人員共同參與有機農業種植,不施農藥化肥,水稻、各色菜蔬、水果應有盡有。讓李管奇覺得欣慰的是,盡管很多農民起初并不理解為什么要人工拔草,油膜防除稻飛虱,但他們最后確實從中受益。

“我們和村里合作,村里負責種植的八十八畝水稻增收了四十多萬,如果賣給糧庫,是按一元五角來收,但我們有機食品是賣十五元錢。十倍啊,直接賣給消費者,讓農業能夠增值嘛。”

不僅如此,“青澄計劃”如今也致力于保存當地一些即將消失的作物品種,像芡實、茭白在農場里隨處可見。李管奇和唐義國還發起了“青團子”活動,讓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消費者來農場體驗水稻種植過程。

保護小農、保護傳統的作物最終也還是要消費者買單。

“去年有個消費者,米一上市,就拿了一萬塊錢來買米,當然這種人是少數,現在很多傳統工藝都在消失,被大量的工業化所代替,那你想保護這些東西可能就得去支持。” “青澄計劃”負責人之一唐義國說道。

喜愛生活的他經常會買一些價格稍貴的小農作物和手工品。

如今在昆山悅豐島,“青澄計劃”的工作人員有自己的幾畝地,從犁田,勻田,到插秧,除草,收割都是自己干,

“以前江南的田,要很平要像鏡子一樣,我們就自己拿了個平板,但是我們沒有勻到那種程度,實在太累了!” 回憶今年的勻田過程,唐義國忍不住樂。

說到這里,唐義國被太陽曬黑的臉上泛著光,冒出一句沒頭買腦的話。“地里特別真實,就像活著一樣。

現實不樂觀 買不起房父母反對

1987年出生的唐義國,個頭不高,黝黑結實,常被人戲謔“胖”,臉上有著一股風吹日曬的粗糙感。

閑暇時他愛品茶,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平時背著布包,上寫“農用”二字。

學物流專業的唐義國,此前如何也沒有想到,即將30歲的自己走上了一條和同齡人截然不同的路,成了一位CSA(社區支持農業)推廣者,從外表上快要成了一名農民。

2007年畢業,受創業風潮影響,唐義國在家鄉安徽蕪湖養雞。然而,雞的銷量并不好,虧損越來越多,無奈之下,他只好去賣墓地還債。欠債還清后,百無聊奈的唐義國突然看到了“中心”的招募廣告:參加梁中心的人才計劃培訓,去農村待一年,還有工資。

農村出身的他非常喜歡村子里的氣味和慢生活,然而,他發現,培訓并不是想象中的田園生活。

對于需要養家糊口的年輕人來說,工資低是繞不過去的尷尬。

“那時工資大概就1500元左右,現在的話,會好一點,一個月可以拿三四千元錢。”工作十年的李管奇說工資于他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十年里他曾見過無數的伙伴離開。

不僅工資低,每一個做鄉村建設的年輕人都面臨一個問題:父母的反對。在很多父母眼里,高學歷的他們理應過上一種更為體面的生活。

在那幾年里唐義國并沒有女朋友,因為工資低,生活環境艱苦,讓很多女孩望而退卻。

他還感受到了一種無形的壓迫——在同齡的精英們眼中,他們無疑是失敗的,因為買不起房。

甚至有的時候,唐義國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一次次下鄉調研,合作社推廣,結果并不理想,似乎他們做的事情都沒什么意義。“那個時候鄉村建設的路還不明確,大家都在摸索,但這對于年輕人來說是種消耗。”自覺無法再消耗下去的唐義國,便于2012年離開了。

重回鄉村 過有溫度的生活

唐義國回到蕪湖,創業不太順利,覺得生活越發的迷茫。最重要的是他發現自己,已經不再適應城市生活。

“有一次去城市,地鐵上人擠人,小孩在哭,每個人都有壓力,感覺被人群壓的喘不過氣來。”城市總讓唐義國覺得冰冷和壓抑,工業化在他這里并不是一個向上的詞匯,他記得有一年把在鄉下居住的父母接入城中,父母的不適應。

“我曾經把父母接到了城里住了兩年,但是他們生活被打亂了,沒有熟悉的人,不敢買菜,覺得城里的菜貴。”

“在我心里做飯一定要有柴火,我最受不了電磁爐,看不到火看不到生命。以前冬天的時候在家做飯特別開心,燒完火之后整個廚房是很溫暖的。” 唐義國話語里,總是帶著懷舊感,生活的形式于他而言比結果重要。

于是,2014年,唐義國返回“中心”,他真確的體驗到了腳踏實地的感覺,“當我就是喜歡這個狀態。感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價值。”

現在,連父母反對的問題唐義國如今也找到了解決方法。

他迄今都沒有告訴父母自己具體在干什么,“父母可能不太關心你具體在做什么,更關心的是你狀態怎么樣,缺不缺錢。”

唐義國甚至還找到了女朋友,盡管女朋友因父母要求要返回湖北老家,唐義國也并不彷徨,不同地方的鄉建經歷讓他學會了隨遇而安:“到時候去他們那兒找個鄉下就可以,在哪兒工作并沒有那么重要。”說起女朋友,唐義國的臉上抑制不住喜悅。

農場仍虧損 年輕人鄉村實驗還在

如今,一個在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同伴正準備離開“青澄計劃”。唐義國表示理解,“你不一定做這個行業,但是你是這個行業的支持者。那么多經過鄉村建設培訓的人,100個支持一個在鄉村生活的人,也是挺好的。

對于工資、工作環境和未來前景,李管奇也說并不重要。他自認對鄉村建設從沒有動搖過。他聲音平靜,“我對生活也有要求,但是做這個沒辦法,(工資)多一點能過少一點我也能過。我也理解走的人,每個人承擔的壓力是不一樣的。”

李管奇說,做這份事業最重要的還是沖著自己當初的理想:解決三農問題。盡管每次有活動時專家學者們討論李管奇都不怎么發言,也不喜歡談理想,但他也否認了自己只是把它當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只是工作?那也太Low了”

談起農業現代化,在唐義國他們看來,有時是一個太過宏大的命題,甚至他們也懶得說那是自己的理想,有些時候談論都顯得多余,不如埋頭干事。

“真的是想推動鄉村建設,做生態農業,很多事情別人都講不可能,但是你還是要去試一下。我也沒有從來懷疑過這個事情的意義,你信不信決定了你能做多久。”李管奇話并不多,但態度堅決。

“說是要支持小農,給農民更多的幫助,但沒有人要做這些事情的話,這面墻會越來越高,最后呢?” 總是帶著笑臉的唐義國也有一些憂心地說。

“從城市的角度看農村,有些需求是真實存在的,有些需求是我們以為他們需要而已。”自認為平民的他時不時會調侃一下精英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唐義國總是會想起小時候家里的泡米粉,打棉被,寫春聯,而如今,這些都被洶涌的工業化浪潮所淹沒,現代化標準覆蓋一切古老的生活。他覺得很可惜。

即使目前悅豐島有機農場仍在虧損,唐義國和李管奇也不覺得可以放棄。

不喜歡談“大道理”的唐義國蹦出了一串頗為嚴肅的話,“小眾的實驗的價值是什么,它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還有就是給了年輕人一個空間。”

記者手記:緩解孤獨的田野

來到“青澄計劃”工作地點時,工作人員衣著樸素,而我很明顯是從城里來的。很快,我摘菜、在田里蹦跶變得理所當然。

盡管唐義國認為自己現在只會拿鋤頭,但他說話時仍然帶著一股“文藝”腔。愛喝茶的他,集裝箱里的休息室里堆滿了各色茶葉,每種茶葉的口感,茶湯的顏色,他都了然于心。北方漢子李管奇則不拘什么品種,喝水般喝茶。聊天時他常常是沉默的,話雖不多,但每一句都切中要害,不知情的人,只怕會錯認為大學教授。

午間,唐義國帶領我們去田邊摘菜,從菜園到廚房,不過一百米,盡管菜葉多為蟲所蛀,卻難以掩蓋天然的甜味。唐義國圍著圍裙,下廚做了幾個菜,他們每日都輪流做飯,一桌人辦完公下來吃飯,從印度談到意大利,身在鄉下,并未阻擋他們學習的念頭與日益增長的見識。

飯后,能喂食動物的剩菜皆進了小貓的腹中,不能喂食的則拿去堆肥,有人爭著洗碗。于大部分普通的都市人來說,花上一兩個小時烹飪,每日集體吃飯,觸手可及的是一片片綠意,映入耳中的是風聲、蟲鳴聲、鳥叫聲,天地遼闊,這種生活可望不可及。都市年輕人的生活是每日吃外賣或快餐,車鳴聲吵鬧聲不絕于耳,擁有的空間不過逼仄的幾十平米。

在這兒,孤獨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緩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廣州日報 2016-12-2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天堂91久久 |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日本国产欧美一二区 | 最新色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 日本免费中文在线视频播放 | 色成年激情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