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前后,都是不少農村地區的結婚“高峰期”。近年來,隨著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結婚相互攀比、鋪張浪費之風在一些農村地區也愈演愈烈。以彩禮為例,從早些年“見見面,六十六”“拉拉手,九十九”,已逐漸上漲至“萬紫千紅一片綠”“一動不動”。許多農村家庭拿出多年積蓄甚至舉債結婚,還有一些貧困戶“不能丟面子,借錢隨份子”,導致“因婚致貧”“隨禮返貧”等現象在農村屢見不鮮。(2017年2月8日澎湃新聞)
正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舉辦婚禮自古以來就是一件大喜事,親朋好友前來祝賀隨份子錢也是傳統風俗。但隨著講排場、好面子等不良風氣傳入農村后,一場本應該受到純潔祝福、簡單的婚姻,變成了斂財的舞臺,家家戶戶都想著借這樣一個“舞臺”來撈一筆。所以即使男女雙方兩情相悅,如果男方拿不出讓女方家族滿意的彩禮錢或者不能滿足提出的要求和條件,那就會受到女方家族的極力反對,這樁好姻緣也會被無情拆散。那這又和古代的包辦婚姻有啥區別呢?名義上是促成有情人終成眷屬,實則是有錢人終成眷屬,那這樣的婚姻只是建立在金錢基礎之上的買賣婚姻,又何來的真感情呢?至于后面結婚不多時就鬧離婚的現象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原本應該受到真誠祝福的婚姻現在卻飽受詬病,很多家庭為了孩子結婚不惜傾家蕩產甚至還欠了一屁股債,還有部分家庭索性沒錢也不想這回事,導致農村的單身青年越來越多,也嚴重影響了我國人口政策的施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畸形現象,筆者認為主要是農村人好面子、愛攀比的心理在作怪,加之有人帶頭從中嘗到甜頭,便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效仿。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可以逐漸破解這樣的怪象:
一、樹立典型,加大宣傳力度。鼓勵結婚一切從簡,對于到了試婚年齡的青年,政府要主動給予幫助照顧,與雙方家庭進行溝通,支持他們舉辦一場不以彩禮第一,只看雙方情誼的和諧婚禮,并將其制作成新聞圖像,在全村進行宣傳播放。對于舉辦簡樸婚禮的家庭給予表揚獎勵,對于借婚姻漫天要價的家庭給予批評處罰,讓村民清楚地認識到政府的政策方向。
二、建立村規,加大管理力度。以村集體為單位,由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或者村支部書記帶頭編寫本村有關結婚的相關規定,包括禮金收取的范圍,以及雙方投入資金的控制等等,形成正式文件,在村民手中傳閱,形成良好風氣。
三、成立小組,加大監督力度。在每家選出一名家長,成立幾個督察小組,凡是有哪家娶妻嫁女的大事,督察小組便要對整場婚禮的籌辦進行監督,凡發現有亂收禮金的問題,需要上報村委會,對其進行勸阻。
只有全村上下一心,才能真正恢復婚姻的本來面目,才能為我們的適婚男女創造良好的結婚環境,這也是為我們的后代做了一件好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