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則盤紆茀郁,隆崇嵂崒;岑崟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干青云;罷池陂陀,下屬江河。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黃白坿,錫碧金銀,眾色炫耀,照爛龍鱗。其石則赤玉玫瑰,琳珉琨吾,瑊玏玄厲,碝石碔玞。——《子虛賦》 司馬相如
一、野雞
一只野雞引起,對的,就是在這條山路,腳下撲撲楞楞地飛起了一只野雞。雞年大吉!旁邊的小朋友說到。“山梁野雉”,正有夫子之嘆。這條小道很多年沒有三三五五的野雞飛過山道、田埂、灌木林。
二、測算
村莊面積大約80000多平米,即150畝,一步步丈量。整個居住區域(道路、商店、學校、水井、其他公共設施等)200畝地。村莊周圍的平坦耕地面積2000畝。通過南北寬度1500米,東西寬度1000米,估算,并扣除中間的村莊面積。周邊的山地面積大約:2400畝。具體方法如下:
三塊山地,山丘高度是200米,寬度是村莊的寬度100米,坡度經過鉛垂線估測30度。因此單側面山地的面積(200*1000)/sin30度=400000平米。前兩塊山地的面積相近,第三塊是一個獨山,全部歸屬于村莊,面積大約為單側面山地2倍。
村莊的戶籍人口是1000人(200多戶),由于常年打工,實際居住人口并不會超過800人。目前村莊近三分之一土地拋荒,拋荒多為七八十年代開墾的山地。村莊周邊的平坦耕地實際上90%以上仍被耕作,少部分被村民用作建筑、工地、雜物處置。
三、拋荒并不影響正常需求
最后得到結果如下:村莊的平坦耕地使用面積大約是:2800畝;山地的耕作面積大約是500畝;耕地使用面積:2300畝;用于果樹栽培的面積大約是500畝;單獨的山地用于護林,養護,面積大約1200畝。
我們得到的結論是:目前拋荒三分之一是可以達到二十年前的需求的。
理由如下:
二十年前,由于中國需要糧食換外匯、糧食加工農副產品出口,農業稅糧食稅率是15.5%。此時村莊的耕作面積:
(1)村莊周邊的平地2000畝,此時村莊面積較小約為現在的一半,但是會預留大面積的打谷場、養豬場、養牛場、養羊場等。
(2)開墾的山地,面積不到500畝。此時耕地總的使用面積是:2500畝地。
村莊實際需要的土地面積(二十年間,村莊人口增加不到5%):2500*(1—15.5%)*(1+5%)=2218畝。根據調查顯示,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可以供給2.5—3億人食用,約占中國總人口的18%。以此對現有農田進一步休耕,所需要的農田面積是1818畝。目前的耕作面積遠遠大于需求。
四、對待三分之一的拋荒土地應當怎樣輪換,促使生態循環的有效運轉?
三田式
溫鐵軍老師在論農業4.0的文中曾經提到過,美國大規模設施農業的實施基礎是對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傾銷。為此片面地追求產量,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拋棄了以前的小規模農莊的循環模式。而檢驗歐洲農業歷史,歐洲的三田制卻是歐洲獨有的一種耕地輪作、休耕的管理模式。在下面我們也會談到中國西周時代也實現過一種類似的制度,叫做:“井田制”。
三田制的歐洲古代農莊
敞開的農田并排地通過壟溝劃分成長而窄的條田,用綠色地頭、田埂作為每戶的標志。在敞地制基礎建立的輪作方法,把秋播谷物(冬小麥)、春播谷物(燕麥、大麥)和休耕地配合進行。休耕地可以讓土地得到休息,長草的休耕地可以放牧牲畜。實際上實施兩田輪作、三田輪作地理界限并不是一成不變,需要根據自然因素、土壤、農藝、社會影響等進行調整。
根據這個模式復原,并且通過對村歷溯源,拼接100多年前(光緒年間)至十幾年前的小村。
再向前溯源100年(康熙末年),大約還要加上8個村莊的人口構成現在的村莊,小村面積應當擴大至9倍,土地面積相應增加,人口依然保持在1000人,現在的每個村莊變成一個居民點100人。村史記載,200年前這9個村莊還不存在基本還是開荒點,人口都是陸陸續續在200年前篳路藍縷而來。這也符合中國的人口規律,康熙末年中國人口總數1億人。
關帝廟、文廟(或者是私塾)、祠堂構成了民間的公共建筑;打谷場、瓜棚、倉庫構成了農業大型設施;山地此時80%以上為林地,用于狩獵(據說屬于原始林拌次生林,曾經有狼出沒);20%山地+20%的平坦耕地為草地,用于放牧山羊、耕牛、馬、驢、打豬草等。村里的手工業包括:鐵匠、木匠、紡織、燒窯、蓋房;服務業有飯店、走鄉串戶、撿破爛等。”
五、如何上升成為一種鄉村(村社)理性,更好地應對生態修復、持續農業?
站在這個角度理解,農民現有的三分之一拋荒其實是一種理性。
“此身由來不尋常,蟒袍玉帶坐玉堂。”南山猶如大菩薩,兩脅一泓清溪水。山林、溪水、濕地(包括村中的池塘、荷塘)自然應當保護使用。綠山墻、水邊林、行道林、草地林(除了山林)需要交錯種植各類雜木。尤其是行道林需要混雜闊葉樹、針葉樹,勿使四季長青。人工林(三層)將村莊形成三至四道防風障。村莊中間的小氣候溫暖濕潤,有利于生態含蘊。目前在小村所見一般為混交防風林和樹籬,對其藝術化后的效果更具有觀賞性。
其實自有小村200-300多年間,濱湖山谷從沒有饑荒。反而是山谷外的平原地區會出現自然災害引導的饑荒。
粗略考察中國農民運動史,秦末屬于政治斗爭;西漢屬于政治抗議;東漢屬于宗教斗爭;六朝多為小規模的民族戰爭;隋末屬于政治斗爭;唐末也屬于政治斗爭(民間追求自由的商品經濟)。北宋王小波第一次提出“均富貴”的經濟主張,規模非常小。元末屬于多種因素混雜,政治斗爭、宗教戰爭、經濟反抗都包含。只有明末農民運動可以歸結為自然災害影響下的經濟失序,農民追求生存權利。近300年來,華北平原、中原地區會出現災害,逼的農民逃離、遷徙,乃至于餓死殍野。
這種情況證明:由于缺乏山林含育,中國式精耕細作如果沒有注重休耕,會導致了災難性的后果。賈思勰多次強調保墑,可是在華北、西北地區,過度農耕導致水土流失,空用人力去補充是難以改變天道的。賈思勰建立的“保墑”理論體系,離不開北魏時期北方大片土地休耕護還林還牧的重要現實,離開這個歷史背景,過去降調“人可勝天”是不對的。這種災難多在淮河以北(即400毫米降水線以下),南方地區由于降水豐沛,江漢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等地區才可以采用人工堆肥替代休耕的方法。而在華北、西北可以采取三田、二田式的強制休耕。
六、很高興地看到原來開辟在山腰的薄田正在被休耕,希望生態農業的種子會長成大樹。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
相比于孔子雍容開放,鄙視管仲卻稱許他為“仁”;孟夫子有點太“直線條”。按照孟子的理論,人類開蒙以來積累的自然智慧、理性秩序都會在原子式的個體行動沖擊下蕩然無存。齊宣王反倒大度的很,對孟子的話雖沒有采用。看出“春秋無義戰”這句話的不成立,“義”就是辯證而出,戰爭也是一種辯證形式。農業理性也是在歷次對自然災害的總結中形成。
西周時期的農業模式,在《七月》這首詩歌里描寫的很清楚,農林牧副漁應有盡有的農莊制。值得千萬返鄉青年思考,目前采用CSA模式的農場大約1000個,中國農村大約100萬個,我們僅僅是中國農業力量的萬分之一不及。同志仍需努力。
參考:
溫鐵軍,《八次危機》;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賈思勰,《齊民要術》。
M·布洛赫,《法國農村史》,商務印書社,1997年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社會生態農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