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江蘇省沭陽縣扎下鎮政府以“便民、利民、為民” 為宗旨,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務水平,有效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辦結率、群眾滿意率分別達到100%、98.2%。為民辦實事解難事贏得群眾點贊。(3月2日 中國網)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處于國家行政體制最底層的鄉鎮,雖在業務上直面基層群眾、對上要對接各級部門和層層黨政機關,但是如何做好“穿針引錢”工作,讓老百姓對他們的工作豎起大拇指點贊的確不那么容易。之前,老百姓到鄉鎮辦事,從領資料到簽字蓋章要從村組到鄉鎮至縣級部門找負責人簽字蓋章,一級級下來耗時費力,趕路住宿花費也不少,遇到偏遠山區,就算是喜事辦下來可能也沒啥喜氣可言。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鄉鎮政府服務建設的意見》,從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鄉鎮干部培養、政策落實和服務群眾方式方法上,明確了鄉鎮干部的“三個意識”。重點強化了鄉鎮政府對涉及本區域內人民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重大項目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的參與權和建議權。筆者認為,這是中央對基層的重視,畢竟只有基層干部自己清楚“家底”,只有在農業發展、農村經營管理、安全生產、規劃建設管理、環境保護、公共安全、防災減災、扶貧濟困等方面給鄉鎮政府一定的自主權才能激發活力。
基層的事情,老百姓最有話語權。無論什么重大決策、重大項目、公共服務設施,只要是為當地居民服務的,政府就應當拍板;若不能給當地老百姓提供服務、提供便利、取得利益,那只能是勞民傷財而已。“便民利民”不能只是一句空話,政策到了執行的好與壞也是考量干部手腕的一道難題,在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方面,“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更是行不通的,只有“草豐馬壯”才能建成好隊伍。
服務能力建設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僅要解決好干群矛盾,還要聯系好上級部門,只有強化鄉鎮干部學習意識,以“政策解答+溫情服務”強化干群交流,從小事出發,建立人民群眾的信任紐帶,讓政務服務笑臉相迎、讓群眾期盼滿意而歸,才能切實發揮鄉鎮政府的存在感、歸屬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