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扎實開展創新創造,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戰。(鳳凰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從長遠來看,也是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緊迫的任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二者在思路方法、工作要求和內在邏輯上是一致的,服務脫貧攻堅就是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精準扶貧需從供給側發力。補短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之一,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是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補齊發展短板。從供需視角看扶貧工作,“扶”是供給,“貧”有需求,落實精準扶貧方略,也要貫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不斷增強扶貧舉措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和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我國貧困人口的地區分布、致貧原因、資源需求等發生了很大變化,貧困群眾不僅需要資金扶持,更需要政策支持、智力幫扶,原有“輸血”式“大水漫灌”扶貧思路難以適應新的環境、解決新的問題,必須多從供給端發力,在增加扶貧供給總量的同時,扎實推進農村扶貧供給側改革,既要打好攻堅戰,又要有戰略思維、長遠考量,切實提升扶貧供給的有效性和脫貧可持續性。
精準扶貧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與需求側管理偏重解決總量性問題不同,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貧困地區情況千差萬別,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各不相同,從全局和社會的角度看,貧困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只有結構性施策,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才能提高扶貧成效,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聚焦重點貧困縣、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認真落實“五個一批”和“六個精準”的要求,具體到人、到村、到縣,分別施策、優化供給,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精準扶貧必須改革創新。從全球范圍看,盡管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但貧困問題仍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最尖銳的社會問題。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大力推進扶貧開發,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巨大貢獻,但也要看到,容易脫貧的地區和人口基本上都已經脫貧了,沒有脫貧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當前,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采用常規思路、按部就班推進難以完成任務,只有堅持問題導向,以改革為動力,創新方式方法、體制機制,才能不斷創造“中國經驗”,努力形成“中國模式”,為國際減貧事業貢獻“中國力量”。
脫貧攻堅時間緊迫,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夙興夜寐,激情工作,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精準扶貧為原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發力點,向貧困發起總攻,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南灘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