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一貧困農戶達到脫貧標準,安徽宿州市村干部王西軍竟然填寫脫貧調查表“造假”,王西軍因此受到黨內警告處分。(新華社4月20日)
看罷此則新聞,讓筆者不由想到“病急亂投醫,逢廟就燒香”一說。更是想到前不久一篇報道中,一位參加多地扶貧督查者一席話:一些地方給幫扶干部攤派脫貧指標,一些幫扶干部便把不少精力用在了“算賬”上,“研究”怎么把幫扶對象盡快“算”出去上。更為甚者,有年初被認定為扶貧對象,春天在扶貧資金支持下剛種上果樹,年底就“被脫貧”了怪相。其實,這位村干部“替群眾脫貧”,脫貧調查表“造假”又何嘗不是如此?當然,這種“替群眾脫貧”與部分領導干部急于樹立政績觀有關,但更與監督檢查流于書面匯報形式不無關系。
事實上,近年來,在脫貧“造假”上本文也并非孤例。什么為了讓上級考察時看到自己的扶貧成績,派一些小學生披著裝化肥用的白塑料袋,趴在領導路過的山坡上,盡是“美羊羊”者;什么“山體噴綠漆”、“遮羞墻”“新修公路上種豆”等等如是。誠然,“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今年初,在安徽省委托第三方對埇橋區精準脫貧工作監測評估中,王某戶被評定為達不到脫貧標準。村干部王西軍的造假行為也“露餡”。但,此種“替群眾脫貧”的現象再現,著實值得以警醒。千萬別因為群眾的貧困未解決,而我們部分黨員干部的“思想貧困”“作風貧困”卻順勢而上,
脫貧,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而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扶貧曾指出:扶貧“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要作為一件實事擺在那里,哪怕一次改造量少點,但做一件是一件,讓人看了確實覺得黨和政府辦得好”。為此,扶貧脫貧來不得半點花架子。脫貧攻堅,需要更大的決心,但更需要一顆實心;需要超常規的力度,但更需要合實際的精度。也惟其如此,才能履行我們的莊嚴承諾,換來貧困群眾的真正滿意。假以因為一些貧困地區的領導,為了追求短期政績,而搞“假脫貧” “數字脫貧”,貧困群眾“被脫貧”。那么,踐踏的只會是為民的公信力。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既然如此,又該如何防止“替群眾脫貧”的“病急”者?
其實,杜絕“替群眾脫貧”也并非難事,關鍵看心動和行動,看心到和行到。如:檢查驗收時是否做到不大而化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做到對貧困戶脫貧情況逐一認真核查,不給做虛功、玩花活兒、搞數字游戲、做表面文章者以空間;對檢查驗收的成果,通過實施“回頭看”“回馬槍”等方式擠出水分,并對驗收質量實行責任追溯制,發現問題的嚴肅問責;對是否脫貧,既要以第三方評估,也要納入媒體和群眾監督,更要讓貧困戶簽字認可等等如是。總之,要嚴格把握好脫貧標準,完善程序,強化考核和評估;也要樹立領導干部的正確政績觀,摒棄為了盡快出政績,把個人利益放在貧困群眾利益之上,把減貧成效簡單等同于脫貧速度,把脫貧攻堅當成新的政績工程的“心病”。
一言以蔽之。“替群眾脫貧”無論讓誰蒙羞,都是百害無一利的損招,理當予以嚴懲。筆者愿所有的黨員干部能急群眾之所急,堅持低調務實、少說多干,敢于擔當、積極作為,真正把脫貧攻堅的責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堅強的黨性和優良的作風,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決戰決勝的勇氣、只爭朝夕的精神,帶領貧困群眾堅決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更愿監督部門“動起來”用好監督的標尺和力道。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