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湖南省國土資源廳獲悉,湖南省政府2日召開全省2016年度土地衛片執法監督檢查警示約談會議,對違法占用耕地面積超過100畝且比例超過15%的寧鄉縣、耒陽市、益陽市資陽區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警示約談,并督促相關縣市區在2個月內逐條逐項制定整改措施,盡快消除違法狀態。(新華社6月3日)
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和條件。保護耕地關乎一個地方的可持續發展。應該說,通過縣、市逐級上報和省級初審,認定違法圖斑2640個,面積2.48萬畝(其中耕地1.03萬畝),剔除省以上重點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特殊情形,初步測算全省違法占耕地比例為8.73%,可謂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擺在眼前,一些地方、個別領導干部對于土地督查和保護,未能產生真正的危機感。筆者以為,在中央三令五申要求扎緊耕地保護的“籬笆”,筑牢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當下,依然出現如此土地違法違規現象,著實讓人唏噓不已。在直接危害到我國18億畝耕地保護的目標同時,更是危害到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危害到政府的公信力。
“隔靴搔癢”,指隔著靴子撓癢癢。比喻說話寫文章沒有抓住主題和要點,不中肯,不貼切。或比喻做事沒有抓住關鍵,不解決問題,徒勞無功。回到本文,對違法占用耕地面積超過100畝且比例超過15%的縣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警示約談,并督促相關縣市區在2個月內逐條逐項制定整改措施,盡快消除違法狀態。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當然,如果說被警示、約談,能達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也未嘗不是不可。揆諸眾多事實,警示約談要能真正喚起地方領導干部危機感、責任感,的確需要打上一個大大問號?再進一步說,違法圖斑2640個,面積2.48萬畝,用星羅密布來形容土地違法一點也不過。那么,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對肆無忌憚的實施土地違法行為,難以依法依紀及時處理?
發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務。一直以來成了一些地方政府最常見的托辭。“土地經營”更是不少地方政府的“生財之道”。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挺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么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有巨大的利潤空間,自然就有人敢“頂風作案”。何況,“要想往上走,還得搞項目”,“要增加稅收,只能多上項目”早已成為“共識”。假以如此,違法是為了“發展經濟”而違法,就難保警示約談的嚴厲只是停留在嘴上,有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之嫌。
保護耕地、守土有責。從根本上說,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證有穩定并且充足的耕地數量,是我們整個社會包括經濟運行的重大安全保障,是所有地方干部應盡職責。這個責任既需要自身鞭策,更需要司法、紀檢、人大、政協和輿論的強力監督。有鑒于此,違法占用耕地被警示是否“隔靴撓癢”有待以觀后效,但違法用地的整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得保證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得加大懲處的力度;得“刨根問底”,揪出更為深層次的違法內因;得依照大數據優勢,構建更為立體的土地開發使用監管體系,把對地方政府土地使用的監管“升級”,打破“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下級監督太難”詬病;得公開透明有關土地開發使用信息的共享性,并保障人民群眾的監督權。總之一點,不痛不長記性。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懲治土地管理中的亂作為、不作為,是地方經濟良性發展和民生問題改善堅實支撐。筆者以為,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唯有給違法占地戴上“緊箍咒”;唯有將監督行動化被動為主動,才有可能扭轉土地管理的錯誤認識,切實擔負起保護耕地的責任。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