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參與駐村幫扶的朋友曾跟筆者分享工作“心得”。剛駐村那會兒,他也是“水土不服”。后來,他學會了當?shù)亍巴猎挕保瑴贤ń涣鞅沩槙沉耍c村民的“共同語言”也多起來,工作更好開展了。(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6月8日)
目前,正直全國上下奮力推進脫貧攻堅的時刻,全國各地將包村干部、第一書記、駐村農技員等“城里”干部下放至基層,幫助基層普通群眾發(fā)家致富,擺脫貧困。要幫助貧困人口發(fā)展特色產業(yè),按期脫貧,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和貧困人群加強溝通,講解和宣傳各種扶貧政策。
溝通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要讓群眾聽得懂,聽得進。雖然駐村幫扶干部大多是本地區(qū)的干部,但有也有部分是市級部門或省級部門下派的。因為他們來至城里,與身邊朋友打交道時說的“城里話”。同時,不少人畢業(yè)后直接進機關,一年四季難得到農村和群眾交流幾次,即使工作需要到基層,也多數(shù)是“會上聽聽、面上看看、點上轉轉”,導致他們對基層群眾的生產生活缺乏了解。到了基層同群眾打交道的時候,語言中缺乏“地氣”,還是習慣用“城里話”“官方語言”來溝通。用這些語言和“土農民”進行溝通,或多或少的還存在一些困難。群眾更是覺得城里來的干部高高在上,不好接近。
筆者認為,包村干部、第一書記、駐村農技員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力軍和基層一線的“急先鋒”,應把講多講“土話”。
一是要動真感情。要放下架子、帶著真實感情,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真心實意的同幫扶群眾打交道,交朋友。只有對基層群眾動了真感情,講話說話,才能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才能把話說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二是要學會拉家常。不能抱著有事才拜訪的心態(tài),要有事兒沒事兒經(jīng)常去幫扶群眾家里看看,和群眾聊聊家常。實在沒時間登門拜訪,隔三差五也得打個電話問問情況。和群眾要多聊聊家長里短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多聊聊當?shù)厝罕娤猜剺芬姷男迈r事兒。這樣一來,群眾才會把幫扶干部當自己“農村人”看待。
三是要講白話。和基層群眾溝通,不能總是咬文嚼字,不能太官方,太書面。書面的說多了群眾聽不懂。同一件事,同一個語言要多聽聽當?shù)厝罕娫趺粗v的,要加以學習提煉和總結。一來二去,隨著“白話”知識積累,群眾語言就會豐富起來,和群眾溝通群眾也就愛聽了。
(作者住址: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q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