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實在的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縣域發展記事
在十九大黨代表通道上,河南省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面對直播鏡頭亮出了二維碼,分享了一段蜜瓜脫貧經。焦裕祿全身心為之奉獻的蘭考,終于戰勝了貧困,走上了全面小康的大道。同樣,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也終于摘下了貧困帽。今年,還將有一批貧困縣要實現脫貧,貧困縣歷史上第一次數量減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成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更關鍵的是看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五年來,在各個貧困的角落,哪里有貧困群眾,哪里就有共產黨員的身影。近80萬黨員干部“上山下鄉”到貧困村駐村幫扶,19.5萬名機關優秀干部駐村任第一書記。
“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秉h的十九大報告中,中國共產黨作出了莊嚴承諾。
民唯邦本,本固邦寧。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5年來,一系列民生舉措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實在的獲得感,開創了縣域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互動的新境界。
2017年,我國城鎮化率增長到了57.35%,而這個過程中伴隨著洶涌而來的受教育人口,為義務教育出了一道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措并舉,先后出臺全面改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集團化辦學、縣管校聘、推進教育信息化等多項舉措,推動教育資源配置均衡化,讓鄉村教育面貌煥然一新,許多農村學校實現了逆襲。在革命老區山東省沂源縣,“城鄉教育共同體”成為了教育資源互補的有力手段,城鄉學校結對共享,齊步走謀雙贏。在廣西忻城縣,“互聯網+”讓鄉村課堂別開生面,城市的教師利用互聯網在線教育平臺直接給鄉村的學生上課。
一臺電腦就能實現創業夢。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的張良彬,通過基地+農戶+電商的模式經營多肉植物,一年進賬1200萬元。位于宿遷電商產業園內的創業谷大廈,是為創業者量身打造的夢工廠。近年來,宿遷已經有8000余名農民借助互聯網平臺,變身“電小二”,在創業路上顯身手。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使得小微企業雨后春筍般破土成長,打通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
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越來越多的家庭醫生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廣西上林縣以深入推進醫療衛生服務縣鄉一體化改革為契機,開展農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機制,全縣貧困戶簽約率達100%。按照全科醫生+公共衛生醫生+護士+村醫的組合模式,在全縣組建70余支家庭醫生服務團隊,以分片責任包干方式對各村屯進行網格化服務,讓村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安心周全的醫療衛生服務。
老齡化社會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構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銀發產業、夕陽紅產業催生了一片新的藍海,新型養老模式也不斷出現。在福建省詔安縣,互助式養老悄然興起,農村幸福園逐漸標準化規范化,園里的老人不只是住戶,還是管理員。
各安其居而樂其業,安居乃民之所盼。江蘇連云港市灌南縣新安鎮鎮北社區居民8旬老人徐萬才感嘆道,“我家老房子已經30多年了,又舊又破,早就想換新房子了,但是一直沒錢,真的沒想到,我還有機會住上樓房。”5年來,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持續增加,保障覆蓋率明顯提高,千萬棚戶區家庭的“安居夢”成真。
小至一毫一厘,大到千家萬戶,近在一朝一夕,遠到千秋萬代……民生連起中華民族世代渴求的復興偉業,印證趕考路上的赤子初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縣域經濟報 2017-10-2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