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今年中央財政共支出專項資金45億元,通過先服務后補助的方式,在29個省區市實施農業生產托管項目,支持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為農戶提供從種到管、從技術服務到農資供應等全程“保姆式”服務。項目受益對象主要聚焦小農戶,要求小農戶受益資金比例或為小農戶服務的面積不低于60%;補貼要補到薄弱環節、關鍵環節,同時鼓勵探索特色產品、特色產業的補貼方式。據介紹,2019年全國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過15億畝次,其中服務糧食作物面積達8.6億畝次。服務帶動小農戶超6000萬戶,占全國農業經營戶的30%。
實踐表明,通過集中采購、標準作業、統一服務、訂單收購等,能有效降低農業物化成本和生產作業成本。據農業農村部對19個省份共875個托管案例的定量分析顯示,農戶采取全程托管,算上人工成本,小麥每畝節本增效356.05元,玉米每畝節本增效388.84元。那么讓中央如此大力支持的托管農業到底是什么呢?它會成為中國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嗎?今天小農人就帶領大家一起來走進托管農業。
一、什么是農業生產托管?
所謂的農業生產托管是指在不改變土地承包關系的前提下,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農業生產環節委托給有能力的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完成的農業經營方式,是社會化服務直接服務農業和農戶最現實最簡潔的方式,是實現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經營模式。
通俗地講,農業生產托管是一種外包行為,就是擁有土地經營權的小農戶或經營組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情況下,將本應自己完成的農業勞動全部或部分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并向其支付一定費用,經營成果自己負責。所以,托管農業也被稱為“田保姆”“田管家”。從行業來看,目前流行的農業生產托管存在以下4個模式:
土地托管是指部分不愿耕種或無能力耕種者把土地委托給合作組織和種植大戶,并由其代為耕種管理的做法。
代耕代種與土地托管在概念上大同小異,只是土地交管對象上有所不同,托管一般都是交給合作社等組織,代耕代種一般交給個人。
勞務托管模式又稱菜單式半托管,是指農戶與托管服務主體達成勞動服務協議,服務主體承包播種、育種等種植過程所需勞動作業的主要環節;種植戶自身承擔勞動服務費、種子等費用,農業收獲歸農戶所有。
訂單托管是農戶將農業生產過程中某個時段的勞務項目委托給托管方,托管方按勞務項目獲得報酬。此模式讓農戶接受起來容易,但選擇的多樣性導致管理難、利潤點低。
二、農業托管符合未來農業發展需求
除了土地以外,人是農業最關鍵的因素,然而全世界都存在著農業勞動力逐漸減少的現狀。中國隨著人口老齡化嚴重和農業勞動人口的急劇減少,也不得不面臨一個“誰來種地?”的問題,“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那么該怎么打破這種僵局呢?
隨著近年來現代農業的深入推進,多元化服務組織的蓬勃興起,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模式——農業生產托管應運而生。通過各類農業服務組織開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病蟲害統防統治、秧苗統育統供等服務,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融入到農業現代化大生產之中,引領小農戶走向現代農業。特別是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大批生產托管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了生產托管服務,減少了農民集中下地的風險,保障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開展。
這一模式可以為農戶提供從種到管、從技術服務到農資供應等全程“保姆式”服務,有效解決了土地撂荒、粗放經營等問題,可以讓年邁的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讓年輕的勞動力安心外出務工,有助于解決小農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既強化了承包農戶對土地經營的決策權控制,確保耕地不撂荒,防止出現土地流轉的非農化和非糧化;又促進了農業分工和專業化,有效解決了“誰來種田”“如何種田”等問題,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
還有一些地區在土地沒有發生流轉的情況下,農戶直接將土地經營權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將生產委托給各類經營性服務組織,開展農業生產托管,這些新型農業經營形式為外出務工、無力耕種又不愿流轉土地的農戶提供了生產服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農戶把土地托管給合作社后,合作社統一采購種子、化肥,在耕、種、防、收4個環節上實行統一管理,有效降低了成本。尤其是土地集中連片后,機械化作業效率更高、作業成本更低,節約下來的成本,就是合作社和農民共同分配的利益。
2014年以來,各地農業生產托管的實踐探索模式豐富,成果豐碩,已經成為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一個突出亮點和重點。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總量達到89.3萬個,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過15億畝次,其中服務糧食作物面積達8.6億畝次。那么農業生產托管有什么優勢和特點呢?具體表現為以下6點。
托管方式靈活,解放了勞動力。農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勞動力狀況,靈活選擇土地全程托管或者單環節、多環節托管。有勞動力但又無力完成全部生產作業的,可以把耕、種、防、收的主要環節委托給服務組織。解放了大批從事田間耕作的勞動力,促進了農民轉移就業。
有利于引領普通農戶參與農業現代化進程。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農業勞動力呈現出老齡化、兼業化趨勢,有的地區出現了農業勞動力短缺。發展農業生產托管,可以通過服務組織的專業化服務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等要素導入農業生產,切實解決小農經濟經營方式粗放、生產效率低下等問題。
打破一家一戶承包地的界限,實行集中連片作業,既增加了耕地面積,又有利于機械作業,機械化作業率更高,成本更低。
規避了土地租金風險,有利于解決耕地流轉后的“非糧化”“非農化”問題,這是托管最大的優勢,如果地租達到1000元/畝,流轉型糧食規模經營盈利困難。
有利于推進農業綠色生產發展。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技術裝備先進,統防統治、科學施肥等綠色生產技術的應用推廣能力強,可以有效克服部分農戶缺乏科學使用農資、綠色防控病蟲害等先進技術的困難,促進農業綠色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提高效率。通過開展托管服務,服務組織批量采購各種農資、集中使用農業機械可以明顯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采用先進農作技術,充分發揮農業機械裝備作業能力,降低生產作業成本;以及采用新品種、實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實現農業節本增效。
這樣看來,農業托管服務不僅將逐漸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四川農村觀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