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央按年度發布的一號文件多次強調轉變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的重要性,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再發文件部署農業經營方式的推進工作。轉變農業經營方式是提高中國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優化中國經濟結構的必經之路。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包括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化生產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要素、農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市場關系的深化以及農地產權關系的明晰化,其中,提高農業規模經營水平是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的關鍵。
提高農業規模經營水平能夠大幅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與歐美發達農業經濟體相比,我國農戶的平均農地經營面積甚小。特別在糧食生產領域,我國農戶的平均經營規模大約是歐盟的幾十分之一,更是美國的幾百分之一。筆者曾訪問美國中部一個谷物生產農場,其3個勞動力竟然耕作了4.5萬畝土地,還養了幾百頭豬。目前中國多數谷物生產農戶的經營規模在15畝以下,不得不靠兼作非農產業維持生計。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這種比較劣勢越來越突出。
以兼業小農為主的農業組織形態是制約中國中長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為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我國食品的相對價格水平居高不下。我國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在35%左右,而歐美發達國家的這個指數多在15%以下。低廉食品有利于國民在職業選擇中注重個人的創新偏好,增強國民經濟活力。食品的高保障水平還有利于國民大膽消費,從而有利于提高國民經濟的消費率,推動國民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改變中國經濟的投資與出口驅動的模式,必須提升總需求中的消費率,否則,我國經濟將不可避免地進入中等發展陷阱。此外,小規模、半自給農業條件下的農村社會關系也具有顯著的人身依附性,不利于發育現代性社會要素。這是農村青年離開家鄉而不思回歸的重要原因。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我國農業經營的規模化水平正在提升。觀察表明,越是靠近發達城市地區,農業的規模化水平越容易快速提升。上海松江區的適度農業規模經營已經普遍得到發展,家庭農場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在傳統農區,農戶的經營規模也在逐步提高。據筆者在安徽阜陽調查,如果農戶的谷物生產達到400畝,與目前的“小農戶+專業化服務”模式相比,機械服務的成本會降低20%,生產資料使用成本會降低10%,農藥及化肥用量也會降低20%左右,此外,土地利用效率會提高3%左右,而勞動生產率更會成倍提高。這種家庭農場模式如果與傳統的手工加役畜的模式相比,生產效率更會有天壤之別。
推動農業經營規模水平提升的兩個關鍵因素,是加快城市化步伐與改革土地制度。
我國現有農戶約2億戶,戶均耕地10畝左右,這意味著大量農戶必須向非農領域轉移,進入城市經濟系統,才能使農業經營主體轉變為現代家庭農場。據筆者測算,如果以農戶平均收入達到城市家庭平均水平為約束條件,我國將來只需要約3000萬專業農戶;滿足這個條件,我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應在6%左右。考慮到農村人口的多樣性,我國城市化率也必須提高到75%以上。這意味著我國城市化還必須向前推進。
據調查,我國農地流轉中的地租率高昂,嚴重影響土地流轉與農業規模經營水平的提高。地租支出常常占到農業純收入的一半以上,已經背離了土地市場運行的通常規律。一些依靠租地來擴大的家庭農場,因地租成本過高而難以持續經營。這種情形的發生與農戶在土地流轉時的成本與收益預期有關。通過土地管理體制改革,更加明確土地用途,有利于合理預期的形成,促使農業用地地租率的下降。實現這個改革目標,必須使土地產權更加明晰,在土地利用中確保政府與農戶之間的合理關系,盡可能減少土地利用與交易中的政府隨意性。
蔣志海制圖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2015年08月1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