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這屬于正常現象,戶籍制度改革可延長人口紅利”。11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在2015年“援外培訓”中圍繞人口紅利與中國經濟轉型向13個國家的27名官員現場解析。
中國的“人口紅利”問題,一直是經濟界爭論比較激烈的焦點問題。特別是近年來,中國人口數量和結構悄然發生一些變化,經濟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這一問題更是引發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在回答記者關于人口紅利消失是否會遲滯中國經濟的發展的問題時,蔡昉表示他對中國經濟發展保有信心。
【同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
當然我們是樂觀的了,因為我們現在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并不是因為我們不行了,我們要崩潰了。而是因為我們傳統的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在削弱,但是那是很正常的,我們不在那個發展階段上了,因此很正常,我們要尋求新的經濟增長源泉,而這個源泉是可以保證我們經濟增長更可持續,更協調,更平衡。那么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從人口紅利轉向改革紅利,轉向創新紅利。
【解說】在2012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在相當長時期里首次出現下降。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15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93727萬人,比上年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個百分點。
人口紅利的核心是勞動年齡人口比不斷提高,同時人口撫養比下降。而中國勞動人口的絕對下降意味著人口紅利消失。對于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蔡昉表示這屬正常現象。
【同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
實際上,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在消失,而且消失的速度也比我們預期得要快,但是這并沒有什么了不起,因為人口紅利本來就是一個國家在較低的發展階段上,能夠借以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而恰恰是隨著它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發展到更高的階段上,這種紅利終究是要消失,這是很正常的。
【解說】而在談到如何延長中國“人口紅利”的問題時時,蔡昉表示,現在的戶籍制度,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徹底轉移到非農產業。有些農民工就近打臨時工,同時兼顧務農;有些是部分家庭成員出門打工,部分留守農村。
戶籍制度改革和推進新型城鎮化最明顯的好處,是幫助農民工解決后顧之憂,從而令城市獲得穩定的勞動力供給
【同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
我們還有一些制度性的因素,阻礙勞動力的自由遷移,比如說戶籍制度,那么讓一部分到了40歲以后的人,他就可能很想返回老家了,因為他沒有當地的養老保險,沒有低保,他不能保證他的家庭都隨遷到城市,因此到40歲以后,他們就過早地退出非農產業的勞動力市場。這樣呢就降低了我們勞動力的供給,因此戶籍制度改革,讓他們踏踏實實得待下來,又能讓他們的家屬帶進來,就意味著說增加勞動供給,也就意味著延長人口紅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