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印發通知,加大對產糧大縣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支持力度。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我國的產糧大縣多是財力較弱,因此,也造成了產糧大縣縣級財力普遍不足,而這種地方財政偏弱也制約了拓展農業保險的廣度和深度。
據悉,中央財政將進一步提高對產糧大縣的農業保險保費比例,一是對政策出臺前,省級財政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比例已高于25%(現行補貼比例)的部分,中央財政承擔高出部分的50%;二是如省級財政進一步提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比例,并相應降低產糧大縣縣級財政保費負擔,中央財政還將承擔產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降低部分的50%。
上述政策實施后,中央財政對農業保險保費的補貼比例,將由目前的中西部40%、東部35%,逐步提高至中西部47.5%、東部42.5%,對緩解產糧大縣財政支出壓力、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等,將發揮積極作用。
華企商學院研究總監鄭學浩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介紹,目前中央財政對涉及國計民生的種植、養殖、林業3大類15個品種(水稻、小麥、玉米、棉花、馬鈴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天然橡膠、森林、能繁母豬、育肥豬、奶牛、青稞、牦牛、藏羊)分區域和分品種給予30%-50%不等的保費補貼。省級財政配套25%-30%的保費補貼,市縣兩級也提供10%-15%的保費補貼。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14.39, -0.12, -0.83%)主要由地方給予保費補貼。各級財政合計保費補貼比例平均達到75%至80%。
可以說,中央高層提出提高產糧大縣農業保險保費的補貼比例,對于我國農業來說意義較大。
鄭學浩表示,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問題的確是我國戰略性、關鍵性的問題。這次中央財政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農業保險支持力度,是在糧價下行壓力下,通過供給側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和創新農業補貼形式的重要措施。這一措施會減輕省、縣級財政的對農補貼負擔,調動產糧大縣的糧食生產積極性,進而對確保國家的糧食生產安全提高了保障。
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江蘇省小麥產業鏈省級分析師張宗毅博士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從需求上來看,種糧大戶對農業保險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記者了解到,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農村勞動力的快速轉移及老齡化,種糧大戶的經營規模越來越大。
來自2015年農業部經管司和中國社科院農發所聯合開展家庭農場調查顯示,其中1849家種植業家庭農場的調查顯示平均經營規模為367.53畝,最大為1.2萬畝。
“一旦遇到天災或者遇到市場價格劇烈下降,農戶就會遭受巨大損失。”張宗毅向記者舉例說,一個500畝的糧食家庭農場,按照正常一年總收入100萬元、純收入10%計算,只要減產20%或者價格下降20%就會面臨10萬元以上的虧損,今年江蘇盱眙就有種糧大戶因為水稻價格下跌無力支付農戶地租而最終導致自殺。
張宗毅說,面對這種現狀,目前亟需針對糧食類家庭農場,設計針對性的農業保險,不僅僅是與產量掛鉤的保險,還應有與價格相關的保險,學習美國實施價格保險補貼。這樣才能穩定糧食生產,保障農民種糧積極性。
張宗毅坦言,在種糧大戶越來越多、風險快速集中和最低保護價政策難以持續下去的今天,價格保險尤為重要,今后不僅要進一步完善目前的產量保險制度設計,還要盡快建立價格保險制度。
通過上述業內人士的觀點,可以說,農業保險在現代農業的發展中作用非常大。有業內人士稱,農業保險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穩定器和助推器,是世界各國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普遍制度安排。
鄭學浩說,當前我國正處于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新時期,農業生產逐步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投入的規模更大、面臨的風險更高,對農業保險的需求日益增強。
據記者了解,當前,我國農業保險尚未建立“全鏈條”的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保障水平和覆蓋面也有待進一步完善與提高。
鄭學浩認為,我國將構建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對小農戶進行全額補貼。同時拓寬地方特色農業補貼品種。保費補貼向規模化經營的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傾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