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學者解答農村現狀、新三農及糧食安全問題

[ 作者:嚴海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1-22 錄入:吳玲香 ]

原題:三農問題,你問我答

編者按:自去年十月份,人民食物主權論壇主要發起人之一,香港理工大學學者嚴海蓉在澎湃問吧開設關于“中國農村現狀、新三農及糧食安全的問題”專題以來,截止目前共收到781條提問。

從這些提問中,我們感受到網友對中國農村出路、鄉村教育、生態惡化、農業資本化等多方面問題的深切關注和擔憂,今天的文章便從眾多問題中精選了一部分,給出我們的答案,也希望與您一起探討什么樣的農業現代化才符合中國國情。

問答精選

農民為何這么窮?

問:我一直很疑惑,為什么大城市水果蔬菜那么貴,比如一斤水果十幾二十元,農村卻只能買幾元,這都算非常不錯的價格了,有時是幾毛。如此大的差價,錢都給誰賺取了?國家在這方面就沒有一個比較好的措施嗎?感覺現在就是一個惡性循環,農民辛苦勞作收入依舊低,大城市水果貴市場不樂觀。

答:農戶和終極消費者的對接有太多的中間環節。以水果為例,中間可能有本地經紀人,外來收購商,冷庫經營者,運輸隊,城市批發商,城市零售商等諸多環節。農民成立供銷合作社,國家再建立公益的運輸、儲藏、城市銷售體系,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或者,農民直接找終極消費者,成立“社區支持農業”體系。

問:向上數三代人都是農民。但是農村發展失衡了。我的老家河南農村沒有實現機械化和大面積種植。都是個家七畝地各自種植。河南省政策多變也導致農村建設爛尾新農村建設的房子農民買不起各家還是自己蓋房。紅富士蘋果1.5元統一被收購但是到城里賣5元。玉米也是1元低價收購。我學金融,請問您有何建議?

答:您說的情況很普遍,在其它地方的農村也存在。據估計,農業的利潤有2/3在流通和加工環節。我認為農產品流通的市場化越發達,農民的收益越會遭到壓縮。這是因為市場里面都是逐利的主體,農民在底層,又沒有組織化,最弱勢,所以最容易被擠壓。我覺得如果要根本扭轉這種現象,我建議國家應該:

1.允許建立農民協會;

2.重新啟動農村供銷社系統,負責農產品流通;供銷社系統為非盈利或微盈利的機構;

3.由農協主辦農村供銷社系統。這樣可以改造我們現有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土地制度、土地政策為何沒有惠及農民?

問:中國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度是不是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制度障礙,隨著農村城鎮化的提高,農業人口的減少以,農業生產靠誰去勞動?

答我們現在的制度連“家庭聯產”都沒有體現,主要是單家獨戶進行農業生產。這種缺乏合作的生產方式的確是農村農業發展的障礙。因為在這樣的制度下,農民難以合作,所以資本(企業、大戶、合作社)來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擠出小農,用機械、農藥和雇傭勞動來從事農業。但是,我認為我們并非只有這一條路。

問:農村土地三十年期限到了會怎么辦呢?

答:現在恐怕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這也說明了我們的發展缺乏明確的、長期的綱領。

問:老師,我國農業大規模機械化難以實現的原因除了地理因素還有別的嗎?我國農業為什么不如美國有競爭力?糧食價格為什么上不去,大致是怎么產生的?為什么大家都買日本大米,我就不信我國這么大地方沒有人做精品糧食。

答:你好。除了地理環境因素,還因為我們現行的家庭聯產承包制下土地被零碎分割,每家每戶自己種自己的莊稼,沒法實現集中的機械化操作,生產力低下,生產成本高。相比之下美國土地廣闊,農業以工業化模式生產為主,即規模化、機械化、單一物種種植、使用化學品地膜等手段保證產量等等,生產效率高。但這種工業化農業帶來了環境、社會方面的后果。此外,美國政府對農業進行或直接或間接的補貼,所以農產品價格比我國有優勢。

鑒于目前我國糧食生產成本已經較高,如果提高糧食價格會導致更多的糧食進口。此外,糧食價格提高,會直接影響到城市工人等低收入人群的的生活。所以,為了保障糧食安全,我們不能靠提高糧食價格來實現,而是應該發展集體農業,形成適度的規模經營,以提高生產效率。其次,要避免美國的農業工業化模式,搞生態農業。概而言之,集體經濟+生態農業。精品糧食只能為小眾精英服務,我們追求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均衡發展的生態農業要為全體人民的利益服務。

食品安全問題腫么破?

問:請問在我們國家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嗎?

答:食品安全問題在近些年已經非常突出,無論是農產品的生產環節還是食品的加工環節,均成為了食品安全問題的源頭。

其原因在我看來是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村生產關系變化帶來的。在市場經濟下,食品生產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供給人們食用,而是成為逐利的手段。食品加工企業使用各種化學添加劑提升口感以吸引消費者,大型農資企業則應用轉基因等生物技術為自己的產品帶來壟斷利潤。

而農戶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代集體經濟之后,迫于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上的重重困難,不得不日益依賴粗放的農資投入,大量使用對農產品和水土環境造成巨大污染的農藥化肥抗生素農膜等化工原料,來提升農業產出。這個問題并非單純的政府監管所能逆轉的,要改變的是從生產關系到交換關系的整個體系。糧食作為社會公共品不應該商品化。

問:工業化農業和生態化農業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后者更好?為什么現在在向前者發現?

答:工業化農業是用發展工業的思路來搞農業,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工業的生產模式,追求規模化、規范化和效率。這種工業理念造就了它的一些現實特點,包括大規模的單一作物種植或牲畜養殖;耕作機械化;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地膜、抗生素等化學用品;使用雜交和轉基因品種;等等。工業化農業已經給我們帶來了生態危機和社會問題,比如食品污染、水土污染、土壤板結、生態失衡、加劇能源危機、其資本密集型的生產模式排擠小農等等。

生態農業不同于工業化農業的工具理性、將人與自然割裂的思維,它關注人與自然的相互聯系和影響,將自然的因素納入考慮,追求人和自然均健康平衡發展的狀態。其具體做法包括減少化肥、農藥的投入,轉而利用昆蟲天敵或物理驅蟲的方式,機械除草方法,利用植物和動物糞便發酵的農家肥;采用輪作或間作等方式種植,不使用轉基因技術,等等。生態農業避免了工業化農業的環境和社會成本,使農業生產具可持續性。實踐證明這種生產方式下的農業產出無論在質量上和數量上都優勝于工業化農業。

食物主權曾經推送過學者彭紹昌的一篇文章,里面有更詳實有力的對比:《未來的收成究竟靠什么?——工業化農業與生態農業的對比》

農村為何凋敝?

問:如何看待農村道德體系崩塌?如今的農村已經是勾心斗角、故意毀財、流氓無賴橫行的地方,加之網絡發展,網絡男女關系頻頻引發血案,農村早已不等于淳樸了!另,中國城鎮化的大躍進與農村的文明程度完全不匹配,建好的便民設施被損毀,偷盜建材屢屢發生。可嘆!可悲!可恥!

答:我覺得農村道德體系的崩塌,根源在于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古人說,天道酬勤;改革以市場為“天”,但是今天老老實實務農的農民在市場的“天下”難以致富,反而是誰老實巴交地種地誰就吃虧,農村有幾種人能致富,這些人有些是“犧牲生態環境搞規模化養殖的農戶”,有些“侵占集團公共資源的人可賺錢”,有些“能說會道的騙子能夠賺錢”,“有些搞大棚的能夠賺到錢”,等,詳情請猛戳:《農民勤勞致貧,而這三種人致富了》。這些人不但沒有受到批評和懲罰,反而受到政府嘉獎。勤勞務農的農民難以致富,這是市場失靈(不是失靈,而是不靈);占集體便宜的人得到嘉獎,這是政府失靈。長此以往,鄉村如何淳樸?

問:您覺得農村的義務教育怎么樣?有沒有可能設立專門的農業學校培養具有更高素質、生產力的農民?

答:目前的義務教育與農業和農村生活基本脫節,存在嚴重的問題。少數學生可以升入大學深造,絕大多數學生升學無望,學習內容和生活脫節,造成讀書無用論。年輕一代的農村學生很少對務農有興趣。教育如何能夠更好的服務鄉村應該是國家的重大議題。開辦農業學校當然是一種辦法。

農業學習歷史上曾經開辦過,但根據各國的經驗,成功的比較少。主要原因是普通學校升學的誘惑對農村學生更有吸引力,農業學校無法同普通學校競爭生源,一般會改變學校初衷,表面是農業學校,實質課程同普通學校靠近,主要促進學生升學轉入普通高中或者大學。但,農業學校也有成功的例子,而且就在中國。文革期間,取消各級考試,大學入學依靠推薦,學校教育提倡實踐技能,農業學校沒有了普通學校的競爭,也贏得了農村學生的認可。但改革開放后,教育晉升機制恢復和鞏固,目前要針對青年學生開辦農業學校,吸引力不太大。

這并不是說,農業學校不需要。正好相反,培養高素質,高生產力的農民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尤其在今天,農業正面臨歷史性的選擇,是繼續走化肥農藥高污染不可持續的道路,或者是走高科技轉基因進一步削弱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知識的精英農業道路,還是在傳統農業基礎上提高知識技能走可持續的生態農業的道路,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農業、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需要生態農業,因此也需要培養兼具現代科學知識和傳統農業經驗的新一代農民。也許農業學校從成人教育開始更有希望,可以作為農業技術創新和試驗的基地,對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進行知識技能的提高。吸引年輕一代從事農業,必須改造農業的內涵,同時改造農業的回報和農村的生活環境。

“三農”弊病之藥方:新集體經濟+生態農業

問:開設這個話題很有意義,中國頑固存在的小農經濟到現在看還是農民的窮根子,也是中國的窮根子,怎么挖掉這個窮根子呢?

答:挖掉窮根子是有辦法的,但可能“良藥苦口”:

1.農村農業需要合作化,以合作社、新集體經濟來組織農民,目前用私人資本排擠、消滅小農的方法不可取,因為資本不會顧及農民的生存權;

2.在農村合作經濟、集體經濟的基礎上在農村發展農產品加工工業,國家予以扶持。

問:嚴老師你好。我比較關注資本下鄉問題。資本下鄉無疑是農業發展的動力,然而資本下鄉所設置的各種合作化模式往往最終變成簡單的租賃和雇傭,我所在地級市近千個合作社90%以上沒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關系,淪為勞動力市場和租地辦公室,農民租地和出賣勞力其實比不上進廠收益,問題出在哪?資本的逐利性質與反哺農業的初衷真的可以調和?

答:我并不認為資本下鄉就是農業發展的動力,今天的資本下鄉恰恰是城市資本過剩,沒有能盈利的產業了才涌進農業領域,直接后果就是如您所說的,往往流轉了農戶的土地以后,將一小部分農戶變成農業雇工,一大部分則被排擠出去,有的進城務工,有的另謀生路。下鄉的企業和農戶的確沒有風險共擔,而恰好相反,企業往往把風險最高的部分轉嫁給農戶。資本下鄉并不是反哺農業,它的目的是利潤最大化,我曾經訪談的一些下鄉企業的負責人,不止一個人說過,“我們企業要生存,我們來做農業不是來做慈善的。”所謂“企業要生存”,指的是在市場競爭中勝出,那么盡一切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這是企業的目標。其中降低成本的手段就包括壓低雇工的工資。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它的逐利本質已經決定了它和農戶的利益不可能一致,農戶租地和出賣勞動力的收益比不上進廠收益,這并不意外。

農業在今天的確有規模化的需要,但規模化并不一定要以資本下鄉的形式來實現。我們食物主權倡導的是真正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經濟、集體經濟,以集體為基礎發展農產品加工,使農業收益更多地留在集體中,讓所有集體成員共享,這才可能提高農民收益。

問:嚴老師你好!請問下你所倡導的合作社模式,國際上有哪些成功的范例么?或者說除美式大農場模式外,世界上還有哪些成功的現代農業模式?謝謝!

答:我曾經拜訪過挪威的奶農,了解了他們的合作社。在一篇文章里,我有這樣的介紹:在挪威,奶農通過全國性的行業合作社維護了生產者主權。其生產者主權的保障有三個條件:一是有保護的市場。挪威的奶農和合作社自覺抵制歐盟自由貿易,因此國內的生產者擁有80%國內市場份額。二是有預期的價格。每年年初,代表奶農的合作社與超市就奶制品價格和供應量達成協議。三是有計劃的生產。每年的需求量經由合作社根據過往的養殖規模分配到各農戶,因此農戶根據配額進行生產,且因為在年初就已經知道價格,因此他們對一年的產量和收成都有穩定的預期。有保護的市場(不是開放的自由市場),有預期的價格,有計劃地生產,這是一種計劃經濟。這種計劃性的生產和流通,是以農民的高度組織化為基礎的。

問:雖然國家一直在關注農業問題,可我并沒有覺得有很大改觀。生活提高是中國整體的現象,但是農民依然屬于社會弱勢群體,為了現代化破壞山清水秀好環境,越發失去自身優勢,您覺得農民真正的突破口在哪里?

答:80年代的農民相比,今天的農民面臨著更多的自然風險--30年來掠奪式農業已經破壞了土壤、水等自然資源,也面臨著更多的市場風險--增產不增收。突破口在于:

1.走生態農業之路,才能有可持續的農業;

2.走以銷定產的計劃經濟之路,才能保證農業產出有銷路,有收益。

這需要政府扭轉目前的農業發展方針,重新設定農業的發展道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財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二区 |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精品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 青青青欧美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