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讓大數據和農業農村全方位融合,補齊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的短板,打破不同部門之間的行政隔離
科技總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破人類想象,不妨以有限的想象力展望大數據在“三農”領域的應用:通過電視、手機等終端,農民在家實時查看莊稼長勢;分布在田間地頭的傳感器,匯集溫度、濕度和墑情等數據,預測產量;通過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供求信息自動對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每項收入錄入網絡,超過貧困線自動銷號,低于貧困線,自動預警;農民可以在線查看各項補貼發放的過程……
體量大、類型全的大數據,經過“提純”、應用,可以發現新問題,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大數據也成為新型經濟資源。然而,現實中,大數據在農村卻遭遇“數據困境”。一些涉農領域數據缺失,數據質量不高,數據利用程度低。一些數據部門之間互相“打架”。在西南某省,貧困區域連片分布,當地通過建檔立卡摸清貧困人數,實施精準扶貧。然而,扶貧部門統計的人數與統計、殘聯、人社等部門人口數據出現了不一致。這其中固然有統計方法、收集標準等影響因素,但如果各部門連貧困人數這一基礎數據都無法精確掌握,精準脫貧又如何實打實落地?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數據困境”,究其原因,首先在于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薄弱。當下城鄉“數字鴻溝”依然較大,據有關部門統計,2015年我國城市寬帶用戶凈增1089.4萬戶,是農村寬帶用戶凈增數的5.5倍。農村地區的信息化設施覆蓋率低,難以搜集到全面而準確的數據。同時,涉農部門的行政邊界隔離,也加劇了這一狀況。很大一部分的“三農”數據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門之間,行政邊界成為數據自由流動的“高墻”,支離破碎的數據難以成為準確決策的基礎。
聚沙成塔,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價值,需要實現有效整合。發展農業農村大數據,要補齊短板,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寬帶普及,推進現有設施設備的升級,逐步完善大數據采集、儲備等網絡設施。這不僅需要政府投入,更需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通過市場機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支持企業實施農業農村大數據公益性、增值性服務。
整合數據,更需要管理方式的轉變。新的事物需要新的管理思維,實現數據的共享需要新平臺和新機制。在平臺建設上,建立國家農業數據共享開放平臺,實現農產品生產、庫存、貿易、疫病防控、政策信息等全覆蓋。在機制建設上,明確各部門在開放共享數據上的權利和義務,明晰數據公開邊界,找準公開和保密的平衡點。作為信息技術,大數據安全問題也要未雨綢繆,針對病毒防范、漏洞管理、黑客入侵等問題,建立嚴密的風險防范規范,保障農業農村大數據的安全。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大數據正和農業農村領域實現全方位的深度融合,這也為農業生產方式比較粗放、資源環境負荷過重、農民決策不理性等“老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從想象到現實,農業農村大數據的藍圖正在逐漸展開,這將為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2016年02月2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