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鄉土世界和手工時代的式微

[ 作者:張玉瑤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29 錄入:12 ]

鄉土世界和手工時代的式微(圖1)

鄉土世界和手工時代的式微(圖2)


鄉土世界和手工時代的式微(圖3)


攝影Anrean

生活中所需的一切,曾經就在屋前屋后。

那時的日子直接、新鮮,帶著手心的溫暖。

那時的人們以情相待,用心相處。

據說,一個人失明的時間長了,就會忘記他所見過的一切。寫下他們,是怕有一天,我會完全忘掉故鄉的樣子。

——申賦漁《匠人》

南京作家、記者申賦漁的新書《匠人》在新浪中國好書榜6月榜中拔得頭籌,通過寫一個一個匠人的故事,寫“屋前屋后”的故事,作者試圖在自己忘記之前努力回憶起“故鄉的樣子”。

瓦匠、篾匠、豆腐匠、扎燈匠、木匠、剃頭匠、修鍋匠、雕匠、花匠、鐵匠、雜匠、裁衣、教書匠、秤匠、織布匠……出現在章節名稱中的十五個匠人,雖然不是全部,但已經能讓人驚訝于一個普通村莊的容量與鄉土生活的豐富。從20世紀初到現在,《匠人》在百余年間牽連出了百余個人物,互有勾連的故事背后,顯影出這個微縮版鄉土社會的交錯命運。他們的面目,都是故鄉的樣子,是傳統中國的樣子。

以村莊窺中國

在過的痕跡。帶著鄉村先天給予的情感溫度和城市后天附加的理性冷靜,這些紀實性、研究性的作品并未把鄉土視作田園牧歌般的存在,而是既有對于故鄉風土人物的不動聲色的刻骨敘寫,也有背后對鄉村現實危機的反思,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出版界和學界的熱點。

遠至魯迅的未莊,近至莫言的高密東北鄉,以一個村莊為縮影來觀視和投射國族,這是以鄉村為根基的中國社會所固有的表現手法,也是轉型期中國所特有的表達需求?!督橙恕窡o疑是屬于這一序列的。只不過,比起《中國在梁莊》和《一個村莊里的中國》之社會學研究來,它在紀實性中摻雜了更多的文學性和故事性,甚至虛構性,從國家的經濟歷史轉移到了人的生活史上來。

作者申賦漁并未掩飾“這顆龐大的野心”。他說,自己一直想“通過一個村莊來寫中國的一百年歷史”,當時還起了一個名字叫《百年村莊》,有點學習《百年孤獨》的味道。為此,他做了龐大的計劃和大量的工作,但在寫了十萬字以后,覺得太像“一個社會調查”、“一個詮釋的東西”,總覺得不滿意,便放下了。直到有一天,他寫了一個手藝人,一個木匠。那是他的爺爺。爺爺有把大鋸,相當通靈,只要村里頭死了人,大鋸就會錚錚作響。此時爺爺便會吩咐兩個兒子半夜三更去找人,幫忙打棺材??上У搅恕按筌S進”,樹被砍光,爺爺憤而“罷工”,放下一生木匠身份,大鋸也跟著永遠沉默了。這個亦真亦玄的簡單故事他出乎意料地寫得很順,于是就接連寫下去了:瓦匠、篾匠、扎燈匠……

放下“百年村莊”這樣宏觀的題目,申賦漁未必是不愿寫,但以記者出身,又在2012年出版過紀實散文集《一個一個人》,他大概是更愿意親近活生生的村莊里的人和故事。木匠是爺爺、扎燈匠是外公、雜匠是伯父、花匠是小學同學,個個知根知底。于是,這也成了《匠人》最恰當的體例。

申賦漁的故鄉是一個叫做“申村”的村子,位于蘇北,長著密密的銀杏樹。600年以前,一個叫申良三的人從蘇州閶門來到這里,就此落腳。到第17代傳人申賦漁出生的時候,這里已經成了好幾萬人的大村。

在舊的中國鄉土倫理中,人最熟悉的莫過于自己的家鄉。然而,隨著都市化快馬加鞭的進程,舊的鄉土倫理代之以新的資本邏輯,人群開始背井離鄉,流向繁華富庶的都市。直到多年以后,再次面對舊鄉故里時,竟成了陌生的“外來者”。

“誰也沒想到,我和我的同時代人注定要看著這個村子衰亡。多年在外,對他鄉的熟悉勝過故鄉的我,忽然感到徹骨的悲涼。我所熟悉的一代人,一個個凋零。這個村莊,很快就不復存在了。兒時亂跑的曠野,一半已經砌了廠房。”申賦漁在序言中寫道。當新城鎮的鋼筋水泥延伸到有著600年歷史的申村時,它和其他無數個中國村莊一樣,也正在一點點變成空村,只剩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破敗的門前毫無希望地守著。如同搭上一列高鐵,或一枚火箭,中國的城市在飛速地前進著,拉動著中國的GDP一路狂奔,只有村莊像一個沒有人要的老人那般被留在了原地,甚至被節節逼退,成為盤根錯節的沉疴,問題重重卻又令人束手無策。

在這個轉型期背景下,這些年來,重述鄉村歷史成為一些從村莊出走的人的選擇。作家梁鴻的《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學者熊培云的《一個村莊里的中國》等,均是如此。有意味的是,他們觀察的都是自己的家鄉,希望從一個村莊的激烈變遷中洞察鄉土中國的形象及歷史,在它行將衰亡之前,于紙面上留一道曾經

遠去的匠人傳奇

以匠人的視角切入一個村莊,或許更有著傳統鄉土的意味。《匠人》一書前面附了一張申村的手繪平面圖,十幾個匠人的家坐落在河岸上,讓人不禁驚訝一個普普通通的蘇北村子竟會集了這么多匠人,以及一個傳統中國村莊的生活竟是由這么多手工匠人來維系的。

這些匠人們都是作者的父輩、祖父輩甚至曾祖父輩。在那個教育普及率不高的年代,除了堅守土地以外,最好的謀生方式便是再學一門手藝。申村的匠人們技術都是過硬的,能夠打全村的棺材,磨全村的豆腐,剃全村的頭,治全村的病。

申賦漁花了不少筆墨來寫匠人們的手藝活兒及勞動場面,但其重點更在于他們身上那些糾纏了人間情感和俗世紛爭的故事——至于他們的手藝,在更多時候起到的是加速或扭轉其固有命運的作用。有的故事凄美,比如雕匠雕刻在神像里的對于戰友情人的隱秘愛戀;有的故事凜冽,比如剃頭匠在為日軍中隊長刮臉時無聲無息地抹了他的脖子;有的故事扼腕,比如教書匠拼盡一生來讀書考學卻不幸趕上“文革”,知識最終也沒能改變他作為一個農民的命數。匠人們都是一群最樸素的小人物,但似乎沒有哪個人能不起波瀾、毫無故事地度過一生。借用張愛玲的話,《匠人》是在傳奇里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尋找傳奇。

每個匠人的人生軌跡像一根根散亂的線,相互糾纏;而將它們捆扎到一起的,是隱藏在背后的時代之繩。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到內戰和土地革命,再到“文革”和大躍進,歷史的變遷結結實實地落在了申村人的肩膀上,以個人命運故事的方式展現出來,沒有人違抗得過。于是有的人家道中落,有的人意外得勢,有的人冤冤相報,還有的人在時代的變動中死去。每講完一個故事,就窺探到歷史在某個特定時段里的一個切面,兩者在雞零狗碎、因緣際會的鄉間生活中構成間接相關的關系。

據申賦漁說,這本書連采帶寫寫了五年,五年中采訪了十幾位老人,但到書成之后僅余一兩位還健在。書中所寫到的傳奇匠人們在上世紀中后期接連死去,死于天命或死于非命,都帶著他們的手藝和傳奇故事葬入泥土。如同機器時代大規模到來后,織布匠的兒子在父親死之后燒了織布機,匠人們的死和手藝的失傳紛紛昭示著鄉土社會的式微與手工時代的凋零。

人、鬼、神共存的世界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里寫道,中國傳統社會是個“熟人社會”,有著龐大而繁復的人際關系網絡?!督橙恕防锏纳甏鍥]有例外,亦把中國人最信奉的“人情”伸展到了日常的道德倫理層面。

“我更多的是寫命運,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寫大家是怎么相處的,愛恨情仇全有?!痹谏曩x漁筆下,不難看到典型的老中國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的生活又是如何“有情”的。人們遵循著傳統古禮,總是由德高望重的人來擔任族長,主持村中事務。勤懇、低調、仁義,都是被鄉間共同頌揚的美德。人人心中都有一桿秤,是非曲直明眼可辨,公道自在,沒有什么事會讓他們像城里人那樣非得爭個你死我活。

申村人敬重剃頭匠,剃頭匠每個月挨家挨戶理發,輪到誰家,誰家都會割肉殺雞好生招待。每到大年三十,每戶人家還要上門拜訪,帶來魚肉豆腐、饅頭香腸之類,這是剃頭匠一年所有的收入?!八投嗨蜕偎还?,這就是一個匠人的生活方式,是他跟人相處的方式,是他自己的一種尊嚴?!?

西諺有云,“城市是人造的,鄉村是神造的”。《匠人》中的申村似乎確是有股子神性,總有些不可解釋的非理性力量,在冥冥中操控著一人一家一族的消長生息:木匠的大鋸會在人死之夜錚錚作響,豆腐匠用煙鍋砸了鬼火后第二天就一病不起。最神秘莫測的還是秤匠縱火燒了木匠的家后,有道士對秤匠說他們家以后會出三世呆子,這可怕的預言后來真的應驗了,像是上天降下來的復仇方式。和所有老輩人一樣,申村人遇事也總喜歡乞靈于神仙祖宗、和尚方士、陰陽先生等,好像沒什么一定的信仰,卻又好像處處是信仰。

“抬頭三尺有神明”,相信神仙鬼魅和人生活在一個世界里,人心就會多一份敬畏,這是傳統中國人謹小慎微的處世方式。《匠人》中寫到的神秘傳說中,其真實成分到底有多少是無法驗證的,因為它們都是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存在,世世代代不僅無人質疑,還總是傾向于將其神秘化。

站在刻薄的現代文明立場上說,這種生活方式或許是“非文明”的,但其自有一種現代人難以企及的天真的詩性在其中。當我們遠離村莊搬到城市,高樓霧霾切斷了神鬼自由的來路,我們開始沒有了信仰,也就沒有了傳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晚報2015年07月3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午夜电影视频 | 麻豆91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在线 | 婷婷国产天堂久久综合五月 | 久久精品国产首页国产 | 亚洲综合狠狠99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