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三塊地”的農村土地改革推進,一年多來推進如何?
2014年12月,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了《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對“三塊地”改革提出了明確目標和要求。然而從目前33個試點的情況來看,各地的推進速度并不快,原因何在?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是“三農”專家,曾受邀參加有關方面組織對《意見》的討論。他認為,農地改革與全體農民的切身利益、地方政府的利益緊密相關,也關系到新型城鎮化與城鄉一體化的建設,需要協調好多方利益,想要快速推進的難度很大,雖然現在33個改革試點的步子都走得慢一點,但也已經把一些問題暴露出來,這就需要有關部門盡快制定相關土地改革的配套制度。
風險必須可控
經濟觀察報:去年《意見》實施之后,有專家提出,國土部等方面推進土地改革、尤其是農地入市的速度太慢,比如,這次只選定了33個試點縣(市),而且到2017年底才能結束。
鄭風田:“三塊地”改革為什么要試點先行?原因很簡單,這“三塊地”太復雜了,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協調好多方面的利益。《意見》中對試點提出的要求是:堅持小范圍試點。主要在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農村改革試驗區中安排,選擇在30多個有基礎、有條件的縣或縣級市先行開展試點,而且試點的期限是3年,而且還明確堅守三條改革底線,即土地公有制性質不能改變,耕地紅線不能突破、農民利益不能受損,這些都說明中農辦、國土部等方面對這次改革非常“審慎”,要確保在整個改革過程中能夠“風險可控”。
通過試點先行來推動改革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最成功的經驗之一,與歐美國家有很大的不同。他們一般是先立法,之后就全面執行。中國由于國家龐大,人口眾多,看似一個好的政策,但往往在執行起來會出現各種預想不到的問題。所以對“三塊地”改革通過試點先行,用3年的期限來推進,雖然改革的步子走得慢一點,但也會把政策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充分暴露出來,便于各地總結經驗,穩步來推進整個土地改革。
經濟觀察報:《意見》中提到改革要堅持三條底線,其中第一條就是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能改變,突出強調土地公有制性質有什么背景和特殊意義嗎?
鄭風田:對于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前些年有一種聲音,那就是實行農地私有化。持土地私有化的人認為,但凡“涉公”的基本上都被釘在恥辱柱上,而“涉私”的基本上都是“高效率”。在發達資本主義人均土地資源得天獨厚的背景下,有其正確的一面,但用這個理論來套中國,顯然并不合適。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結合中國的國情,采取拿來主義而不是全盤照搬照抄西方理論,這是充分考慮了中國國情的一種特殊制度安排。
其實,近年來,中國的農村土地公有制已進行了大幅度的制度演進,早已不是西方所說的“公有”,它對這個“集體公有”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把集體土地充分授權給承包地的農民,把農民的承包權界定為財產權,其實也是一種準所有制,不準集體亂收回農民的承包權。在此基礎上還衍生出“三權分置”,即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格局,對于農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政策是允許以抵押、出租的方式流轉的,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在中國這樣人多地少的國家,這樣的制度安排是合理的。
經濟觀察報:《意見》中的第二條底線是耕地紅線不能突破,對此有很多人抱有不同的觀點。
鄭風田:中央強調耕地紅線不能突破,主要是防止農地流轉中非農化現象加劇。據有關部門的調查顯示,現在全國農地流轉已經占到農民承包地的30%,其中流轉至工商企業的農地是10%。目前農地流轉過程中出現非農化的問題,主要是集中在工商企業租賃的農地當中。一些商業資本為了尋求資本高回報,總是想方設法走賺錢的“捷徑”,鉆政策的空子,打各種擦邊球,有的是在農地上蓋房子,建工廠,甚至建了旅游度假村、高爾夫球場、別墅、私人會所等,有的干脆就是沖著各種農地補貼、糧食補貼去的,與國家扶持農業、保障糧食安全、土地改革的政策方向背道而馳。
糧食安全是一個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它既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又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正因為如此,中央一直把保障糧食安全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如果有太多的人放棄糧食生產,就會危及國家糧食安全。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強調耕地紅線,其實是強調糧食安全。
立法刻不容緩
經濟觀察報:現在《意見》已經實施一年多了,外界對農地征收補償、農地該如何入市、宅基地流轉等問題,還存在一些爭議,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鄭風田:過去的征地制度詬病很大,包括征地范圍過大、程序不規范、對被征地農民補償偏低等。這次農地改革的目標是要縮小土地征收范圍,制定土地征收目錄,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圍。當然理想的狀態是讓地方政府不要過多過深的介入土地市場,商業性用地的應該由買賣雙方共同協商,但要實現這一步目前的時間還未成熟。《意見》中提出要規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健全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全面公開土地征收信息;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這些都是想通過完善征地程序,建立公平透明的土地征收程序,緩解目前征地帶來的問題和矛盾。
至于現在很多專家強調的土地應該同地同權同價,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不少基礎性的工作。中國自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土地發生了很大變遷,如何對這些問題進行清楚的界定,需要完善相關制度,清理各種不規范的做法,比如文件規定要針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權能不完整,不能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和交易規則亟待健全等問題,這就需要逐步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產權制度,包括要對《憲法》、《土地管理法》、《擔保法》、《物權法》等涉及土地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規進行修改。
經濟觀察報:在農戶宅基地的流轉方面,《意見》的規定也很嚴格,要求每戶農民只能有一處宅基地,農戶宅基地的使用權轉讓必須限制在本村村民之間。有人認為,這對農戶宅基地的流轉也是一種嚴格的限制,并不利于宅基地流轉。
鄭風田:農村宅基地是很多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都關心的大問題,農村居民關心這個是否能夠允許交易,城市居民希望以后可以到農村買房養老,在鄉村過悠閑自在的生活。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在未來幾年內,中國將會有大量的農民需要進城。目前中國農民進城之后,多數時候表現出“兩頭靠”的特性,他們既要在城市掙錢生活,同時又不敢放棄農村的土地與房屋。目前農民工在城市基本上買不起房子,在城鎮擁有房屋的還不到1%。因此只能多人擠在一塊,在城市住“老鼠窩”,而他們老家的房子大部分是“空心村”,被“老鼠住”,這是資源的極大浪費。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是現在的半截子城鎮化,城市的房價太高了,農民工根本買不起。農民工在家鄉都有承包地與宅基地,如果這些農民工能夠在城市買得起房子,他們老家的房子與村莊則可置換出來,把家鄉的承包地給轉讓出去,把宅基地給賣了,多出土地來種糧。從整個國家來講,等于節約了土地,耕地并沒有因此而減少,長遠看應該是增加的。因為人口在城鎮居住所占用的耕地遠比在農村居住少。
如何解決進城農民的“在城市住老鼠窩,農村房子讓老鼠住”的困境,這就需要對農村宅基地制度進一步深化改革。從《意見》中的規定來看,中國在農村宅基地的改革方面還是審慎推進。如何既推動農村宅基地改革,又能夠提高資源利用,還需要耐心與等待。
(記者:降蘊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觀察報2016-02-2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