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觀點認為,2016年應該是中國經濟下滑到底的一年,產能過剩的話題這幾年也一直在講。在中國沒有完全開放農產品市場的條件下,以國內的糧食生產為主來保證國內的需求,如果糧食在短期內連續增產,就會出現過剩。導致庫存費用過高、財政補貼、銀行占壓等一系列宏觀問題。
進入新世紀,當我們開始強調“三農”問題、加強農業投入時,又出現了糧食十二連增,是不是也會出現類似問題?同時,還有一個說法是:“三農”支出現在是國家財政支出的最大項,2014年已超過11300億元,2015年進一步增長,大概每年有10%的增長率。客觀來看,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和補貼都非常大。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國內農產品的生產成本的“地板價”(最低價)在國際價格的“天花板”(最高價)之上,這種倒置的結構很難持續。所以,由于長期的糧食過剩,無法再增加庫存,從2016年開始要減少補貼,包括糧食補貼、化肥補貼、農藥補貼等。這樣就會產生連鎖反應,糧食生產者的積極性很難保證,農資生產企業也會受到不利影響。
縱觀中國和世界經濟,從2009年全球危機以來都出現了“去工業化”趨勢,也就是國內說的工業出現了下行趨勢。連帶一個在農業上突出的表現就是,那些用工業化的模式改造農業的企業,目前的處境都不太好。
國際經驗看,西方應對“去工業化”問題的策略是“代價轉移”,就是向國外轉移國內的經濟矛盾。比如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主流進入金融時代的國家,從生產過剩轉變為生產短缺和金融過剩,唯有通過強權壓制和誘發意識形態革命的方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矛盾,維持自己的舊秩序。
那么,我們面臨的同樣是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這全球三大資本的過剩問題;但卻不能對國外轉嫁成本,于是就在“三農”領域形成過剩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金融資本過剩,表現為金融資本通過原材料和農產品期貨投資加劇價格波動的方式,向農業生產者與消費者轉嫁危機。
產業資本過剩,表現為大量采用通過拉長產業鏈的方式吸收過剩產能,導致全球食物產量和食物熱量的供給過剩,而生產者收益在食物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漸減少,也就是說,農民越來越難賺錢了
商業資本過剩,表現為多重流通攤薄了利潤,進一步激化了食品流通環節的惡性競爭。
這三大資本過剩共同導致了農民收入低、食品質量不安全、信用缺失、監管失效、食品浪費與貧困人群饑餓并存等一系列嚴峻問題。
一是“要素再定價”規律使農業的基本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等)現在已被其它產業定價了,不能再按照農業去定價,這就是現代農業的困境所在,農業產業化就失敗在支付不起要素價格。
二是根據“資本深化”規律可知:農業產業化內涵性地體現著 “資本增密排斥勞動”、同步帶動農業物化成本不斷增加。
三是根據 “市場失靈”+“政府失靈”規律可知:政府招商引資和企業追求資本收益的體制下的農業經營,都會造成“雙重負外部性”——不僅帶來水土資源污染和環境破壞,也帶來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正因實際上無人擔責的“雙重失靈”,遂使愈益顯著的“雙重負外部性”已經不斷演化為嚴峻的社會安全成本。
四是根據“比較制度優勢”規律可知:農業企業走出去遭遇很多失敗的原因,在于中國經驗在話語權和制度建構權等軟實力領域目前尚難以占據比較優勢,很多企業原始積累階段形成的企業文化不適應國際市場上更多強調 “社會企業”的主流趨勢,必然遭遇尷尬。
因此,在目前資本全面過剩的條件下,我們要及時了解世界范圍內的農業企業都在如何改變,他們大都在強調改變過去的市場化發展模式,正在向綜合化、社會化和生態化這一新的方向演進。這恐怕是解決中國農業問題的出路所在,需要我們給予足夠的重視。
一方面在手段上是要借助“互聯網+”,另一方面在理念上是社會化的、城鄉合作的互動的、生態化的。需要與“互聯網+”這個工具密切結合,使用互聯網加本地化的題材、景觀、本地化的標志、休閑旅游等。其實,更大程度是要利用互聯網內在體現的各階層公平參與,實現市民與農民都能夠廣泛參與的“社會化生態農業”,而社會化生態農業本身又是中華文明傳承之載體。也就是要進一步借助互聯網工具,實現農業的“社會化+生態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人聯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