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經濟的血液,農村金融擔保公司是向三農輸入金融血液的重要毛細血管,從剛才記者調查的這個案例看,個別銀行和農戶上下其手,把國家金融資源用來處理自己的呆賬壞賬,讓這項重要的惠農政策陷入空轉。
增加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是國家扶持三農的重要著力點。近期,央行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印發了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辦法規定,今后,農民可以通過抵押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來進行融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吳慶對此表示,抵押物的增加,將會為農民融資提供更多的資源。
吳慶:抵押物的增加雖然是個好消息,但是我們還可以期待有更多的好消息。實際上土地經營權只有在農民手里才能擁有價值,經營機構拿到這樣的抵押物在手里沒有辦法變現,所以對金融機構來說,這種抵押物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這就涉及到未來進一步的改變。我認為農村經營性的土地未來的產權制度安排可能需要跨上一個更高的臺階,從而使得這種抵押領域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那么,如何讓國家的好政策能夠真正見到實效,避免部分支農資金變成少數人的唐僧肉呢?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任常青表示,在產權明確、價值評估以及風險防控等諸多方面,各地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常青:這個要具體到很多的細節,這個經融機構要確定他這個房屋的財產權權屬是明確清晰的,要有宅基地的使用證,另外還有房屋產權方面的證明,還有對房屋價值進行評估,需要第三方評估機構,產權交易機構對房屋的價值進行評估,金融機構根據價格來確定給他發放多大額度的貸款,另外在這個產權清晰的基礎上還要能夠執行,一定出現他不能還款的情況下,事后執行會不會有一些風險,道德風險啦、法律方面的風險啦,這個需要評估的。
作者:吳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任常青,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