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榜樣,對世界可持續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政府對這項工作的支持和強力推動,帶動了中國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探索出的經驗,讓世界很多國家從中受益。”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基金會主席ParvizKoohafkan在5月16-17日于北京召開的“中國和菲律賓稻作農業文化遺產地穩定性與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會議”上如是說。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的概念和保護理念是聯合國糧農組織于2002年正式提出并開始實施的一個大型國際項目。時任聯合國糧農組織水土司司長的Koohafkan先生是該項目的發起人,并一直擔任協調員直至退休。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與眾多國家的農民接觸中,他發現許多古老的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種植方式、經驗對于當今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有幸參加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起草,讓他想到可以更好地通過保護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農業生產系統,來尋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基于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工作的關系終于能在新世紀之初提出了GIAHS的項目設想,并經過長久醞釀,得到了許多國家支持。2005年在6個國家遴選出了5個不同類型的傳統農業系統作為首批保護試點,具有1200多年歷史的中國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就是其中之一。Koohafkan先生欣喜地說,經過10多年發展,在全球環境基金的支持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項目取得了預期目標,在促進農業生物多樣性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傳統農業文化與知識體系的保護與傳承、遺產地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和貧困問題緩解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已經有15個國家的36個項目被列入GIAHS名錄。更為高興的是,因為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這項工作在中國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中國已有11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居世界各國之首。
沒想到Koohafkan先生對中國11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如數家珍。對于記者的驚奇,他說,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是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所以他始終關注中國以及中國項目的進展。“中國項目能取得這么大成績,政府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政府強大的推動能力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中國在政策、管理、科學研究、制度建設、能力建設等各方面均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是GIAHS保護的榜樣。”他掰著手指說,中國率先在國際上開展了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并在短短幾年就有62個項目得到認定保護;率先頒布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率先成立了由農業、生態、環境、經濟、歷史、文化、社會等領域專家組成的國家級專家委員會,率先建立了GIAHS工作經驗交流制度;中國政府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簽署了“南南合作”框架下開展GIAHS工作的合作協議,連續舉辦了兩期“GIAHS高級別培訓班”,有30多個國家60多人次的農業官員到中國學習考察,促進了更多國家加入GIAHS保護行列;引領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事業的蓬勃發展,并直接推動了糧農組織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為2015年6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將GIAHS列為糧農組織常規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動態保護途徑,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最成功的實踐者,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目前全球都面臨著鄉村勞動力短缺問題,受現代工業的影響,世界上許多重要的獨特的農業文化遺產在不斷萎縮。”Koohafkan先生說,很高興GI?AHS項目成為促進中國鄉村發展的引擎。為了讓這項事業更加健康發展,他提醒說,政府以及相關的各個管理者,還要更加注意遺產保護過程中讓遺產地農民真正受益,讓農民真正認識到保護的價值并自覺地開展保護,在保護中要注意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希望通過項目的開展為未來人類可持續發展解決更多問題。
“‘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列入我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現任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科學顧問小組(SAG)主席、長期負責GIAHS中國項目實施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介紹說,這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今后的工作將在全面普查的基礎上確定保護的優先順序,盡快建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專項,進一步探索多元投入機制,積極支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多學科綜合研究,特別是農業文化遺產的多功能價值評估和保護的關鍵技術與政策支撐體系研究,促進農業文化遺產“三產”融合發展,同時還要加強科普宣傳,提高全社會參與保護積極性。
會議由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基金會、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經濟學組織聯合主辦,來自世界各相關組織的代表、專家以及遺產保護區代表50多人出席了會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05-2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