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不是食品安全,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糧食安全是指人們在任何時候都買得起而且能夠買得到他們所需的食品。糧食作為戰略物資,關系著國計民生和國家的經濟安全。我國目前已經從糧食凈出口國變為糧食凈進口國,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15年出版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研究》一書預測:到2020年,國內糧食(不含大豆)的供給缺口將在4000萬噸-5000萬噸。
針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國家提出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依靠科技支撐,提高糧食產量,努力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然而中國人口基數大,要努力保證自己的糧食安全,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少。
首先是城鎮化建設擴張占用耕地,導致耕地面積無法有力保證。近幾年我國城鎮化建設加快,房地產業發展迅速,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對農業的發展卻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耕地面積減少,優質耕地被工業建設用地需求擠占,導致農民出現無地可耕的現狀。
其次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很多地方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我國地域廣闊,農業基礎設施參差不齊。在糧食主產區機械化程度高,基礎設施較好,農業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較強。但在糧食的次產區,尤其在山區丘陵地帶,農業基礎設施差,缺乏基礎灌溉條件,機械化程度低,農業還處在靠天吃飯的局面。一遇大的干旱、洪澇災害,就將導致農業嚴重減產,甚至絕收。
第三是耕地質量下降。由于長期以來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加之農民對土地有機肥施用的減少,導致耕地質量越來越差,土地的生產能力越來越弱。根據2014年12月農業部發布的《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數據顯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僅4.9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3%;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8.1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4.8%;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5.10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9%。耕地質量的下降,一是導致產量降低,二是為食品安全帶來隱患,三是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得不到保障。
第四是種糧比較效益低下,種糧農民積極性較低。農業在各行業中來看,都是比較效益較低的行業。糧食的投入產出比就更低,因此每每糧價的波動對種糧農民的效益就會產生較大的傷害。雖然我國有糧食保護收購政策,但只能解決種糧農民最基本的利益保證,而不能通過高的經濟效益來刺激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第五是進城務工人員增多,農業生產缺乏生力軍。隨著我國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尤其是青壯年的外出務工,導致留守農村的基本是老人、婦女、小孩,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得不到保障。農業生產呈現良種良法不相配套,管理粗放,糧食產量更加無法得到保證。
第六是浪費,嚴重的浪費,此處不多說了。
雖然有以上眾多嚴峻問題,但國家在增加糧食產量,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上狠下了功夫,通過采取中低產田地改造,提高機械化作業率,加大種糧補貼,依靠科技進步增加糧食單產等措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自2014年起,我國糧食實現11年連增,但并不是說我國糧食安全即可高枕無憂,結構性短缺的問題依然存在。
中國在南海問題上顯示出了國家的強大,但國家的穩定卻需要糧食安全來提供充分的保障。糧食不能做到自給,如果依靠進口,終將會自縛手腳,受制于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大農民)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