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一直很突出,盡管近年來的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目前農村依舊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舉辦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6)發布會上指出,到2020年農村有3項指標很難實現小康目標,分別為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化肥施用量以及農田地力等級。
記者了解到,這些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目標值主要是按照三種方式確定的。其中,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標的目標值主要是根據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的;而農田地力等級和化肥施用量則是根據國際標準和2020年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可行性確定。
之所以說這三項指標到2020年很難實現小康目標,主要還是由于它們與其要實現的目標值差距很大。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化肥施用量為例,它的小康目標值是按照國際公認的安全線設定的。且我國農業部發布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中也提到,我國化肥應該提高利用率,降低施用量。到2020年基本實現零增長。但目前我國的化肥施用量卻遠遠超過這些目標值。
數據表明,2014年,中國按播種面積計算的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為362.41千克/公頃,遠高于國際公認的225千克/公頃的化肥使用安全上限。2015年,全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5.2%,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6)中也指出,我國化肥施用量的實現程度從年均下降0.73個百分點轉變為年均提高6.23個百分點難度很大,屬于很難實現的指標。
除此以外,在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方面,它的實現程度年均增長速度從0.44個百分點提高到6.78個百分點難度很大,是很難實現的指標;而農田地力等級則屬于比較穩定的指標,其實現程度要年均提高1.62個百分點,也屬于很難實現的指標。
中研普華研究員鄒志丹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歷年數據可看出,我國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年的增長速度都很低,隨著高等教育從大眾化向普及化轉變,農村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雖然有所上升,但相較于農村人口總量大,教育普及率處于較低水平,以現階段農村教育的發展水平來看要在2020年實現指標預定的目標是不太可能的。
至于農田地力等級,鄒志丹指出,它屬于很平穩的指標,增長幅度很小,歷年數據可以看出其目標年均增長1.62%偏大,到2020年的增長趨勢仍不能拉高這個平均值。
其實,無論是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化肥施用量還是農田地力等級,這三項指標之所以很難在2020年實現小康目標,在業內人士看來,也是存在著一些共性原因的。對此,魏后凱坦言,首先還是發展理念問題。
“目前,還是普遍存在過去強調的那種理念,即依靠化肥農藥的增產來實現農業產量的不斷增長。這種增產型的理念往往忽視了過量、不合理的施肥引發的水體富營養化、土壤板結等一系列環境及農產品安全問題。”魏后凱舉例道。
其次,是政策的導向問題。魏后凱指出,相關部門對這些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如在農業政策的制定方面,過去對使用化肥、農藥有很多的補貼,但在使用有機肥料方面的補貼卻很少;而在教育方面,過去對于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也同樣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在魏后凱看來,首先還是應轉變發展理念,樹立科學、創新的發展理念。其次,政策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應圍繞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全面小康等,當然也包括補貼政策,投資導向等方向進行調整。
鄒志丹也表示,確保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尤其要保障農民就業的工資性收入也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加快推進城鎮化,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配置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轉移,使教育事業發展更加均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產經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