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資興市石鼓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掠影
“我們村的土地股份合作,可以說是被逼得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提起湖南省資興市石鼓村的土地經營狀況,該村黨支部書記宋曉仁感慨頗多。
地處資興市城郊接合部的石鼓村,有10個村民小組,水田面積996畝,人均耕地0.9畝。近年來,隨著種糧比較效益的下降,加之村里農田水系受煤炭礦區影響而多有損壞,村民多進城務工,耕地拋荒嚴重。“村里土地拋荒多,壓力大。七八年前,村集體在道路兩旁組織開荒了20多畝水田,免費交給一個村民種,但種了兩年沒效益,后來又荒了。”宋曉仁告訴記者。
如何解決土地拋荒問題,并為村里找到一條產業發展路子,成了村“兩委”一班人多年的夙愿。2015年1月,經過上級部門指導和外出參觀考察,村里成立了土地流轉合作社,先在拋荒最嚴重的一、二、三組開展試點。通過耐心做村民思想工作,3個組村民全部簽訂了協議,以每畝每年150斤稻谷的折價額,由組里統一回收;然后,再以各村民小組的名義入股,與石鼓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簽訂流轉合同,租期15年,租金每5年遞增15%。合作社須在每年10月1日前支付次年的流轉租金,才能獲得土地經營權。
500多畝土地就這樣集中起來了。隨后,村干部又帶頭以現金入股合作社,每股1000元;同時,發動3個組的村民參股,凡入了股的即為合作社股東,可以參與分紅。目前,已有260人以現金入股,股金達26萬元。
石鼓村村委會主任、土地流轉合作社理事長宋孝庚介紹說:“村民入股的現金,主要是用來支付土地流轉租金、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社把500多畝土地先做好規劃,分別劃出了水稻區、蔬菜區、水塘區、花卉苗木區等,然后發布信息,公開流轉。
土地集中規劃整治后,誰來種的問題又擺在村干部的面前。據宋曉仁介紹,起初有其他村的老板想把地全轉過去,但考慮到村里產業發展和群眾就業需要,決定還是優先在本村流轉,并根據種養品種設置流轉價格。通過競標,3組組長宋孝全和1組村民宋義盛分別流轉了219.7畝水稻區和209.6畝蔬菜、水果、水塘區,租金為每年每畝280元至610元,并注冊成立了孝全農莊和義盛農莊。兩個農莊又以入股分紅的方式,吸引村民入股參與經營。目前,孝全農莊共有19股,每股2萬元,總股金為38萬元;義盛農莊有20股,每股5萬元,股金達100萬元。還剩下50多畝,合作社留著自己經營。
經過一年多的運作與發展,“土地流轉合作社+農場”的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據統計,合作社、農場去年全年實現收入90萬元,利潤21萬元,生產設備、基礎設施投入65萬元。據宋孝全介紹,去年農場種的單季稻,畝均收獲1000斤水稻,刨去直接投入成本,約有近20萬元的收入,雖然沒有分紅,收益主要用來購買農機具、整修機耕道、擴大再生產,但卻為未來打下了好基礎。
宋曉仁介紹說:“農民參與股份合作,可以獲得4種收益:一是作為土地承包者的種糧補貼收入,第二是土地租金收入,三是現金參股的分紅收入,每年每股約200元,四是從事勞務的勞務收入。”據他介紹,今年該村七、八、九三個組的200多畝土地也將加入合作社,用來種植水稻。
“30多年前的農村改革,主要是解決‘分’的問題,改革發展到今天,迫在眉睫的是需要解決‘統’的問題,解決用什么樣的方法和路徑來實現‘統’,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石鼓村的實踐,為破解耕地撂荒、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探出了一條路子,值得總結借鑒。”資興市農業局經管站站長段建斌感慨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