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全國農業財務工作會議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會議圍繞“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目標,明確了農業財務工作支持方向與重點,提出各級農業財務部門要緊緊圍繞加快農業現代化的中心任務,突出“改革加力,創新提效”的總思路,以增加投入為總目標,以改革創新為總路徑,以降本提效為總抓手,重點在夯實和提升基礎產能、農業結構調整、資源生態保護、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業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現將部分會議發言摘登如下,供大家參考。
持續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
(浙江省農業廳)
近年來,浙江省農業廳堅持以績效為導向,創新為動力,加快構建管理規范、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管理體系和監督體系,為建設高質量、高水平現代農業強省提供了有力支撐。
把好政策謀劃關,實現績效理念全產業延伸。
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始終把高效生態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績效目標和政策謀劃的根本出發點,引導資金集聚,推動產業發展。一是扶持穩定糧油生產,促進糧食規模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二是扶持壯大主導產業,推動農業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生態化發展。三是扶持推動產業融合,以強鎮模式推動農旅深度融合,推動農業集聚發展、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綠色發展和協調發展。
把好制度設計關,實現績效管理全領域覆蓋。
一是做好財政支農“整合”文章。將歸口我廳管理的50多個專項整合為現代農業生產發展一個專項;對涉及競爭性領域和社會化服務項目采取公開競爭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二是做好金融支農“深化”文章。省政府設立50億元農業產業投資基金,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專業投資機構投資農業產業;安排4億元,遠期10億元,組建省農業擔保公司,開展政策性農業擔保;全面實施種糧農戶30萬元以下信用貸款政策,并給予3%的貼息優惠。三是做好保險支農“拓展”文章,采取共保體等方式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同時,發揮商業保險與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全省共開發農業保險險種54個,基本涵蓋了各大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農產品。
把好源頭準入關,實現績效運行全過程管控。
以項目申報立項等前端環節為突破口,大力推行財政支農項目資金的全過程績效管控。一是抓制度建設。與財政廳聯合出臺農業專項資金項目庫管理辦法和績效管理辦法,以及財政支農政策清單、財政支農資金管理職責清單,明確建立從項目儲備、立項到實施管理、驗收等項目實施全過程的一體化管理機制。二是抓平臺建設。制定省級公益類、準公益類、競爭類政策管理等工作流程圖,按照“一個口子申報、一套系統操作、一個平臺管理”的要求,統一開發覆蓋全省各級、可容納所有農業項目的管理信息化平臺,實現項目全程信息化管理。三是抓組織管理。按照“規劃引導、突出重點、結構合理、注重實效”的原則,引導各地圍繞建設規劃、產業政策和支持導向等開展項目儲備庫建設,實行“實施一批、儲備一批、培育一批、謀劃一批”的動態管理。今年以來,僅省級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項目各地已儲備申報810個,其中已入庫629個,立項311個。
探索扶持模式盤活存量資金
(山東省畜牧獸醫局)
近年來,山東省緊緊圍繞畜牧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這一中心任務,創新發展理念,健全工作機制,拓展服務職能,強化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年來,我們結合財政促進金融支持畜牧業發展試點政策,大力開展保險試點,不斷完善保險機制。一是建立縱橫聯動協調機制。借助畜牧獸醫部門自身了解產業、熟悉行情的優勢,在保險政策創設、條款完善、體系建設中發揮牽頭、主導作用,凝聚財政、保險、地方政府等方面的力量,形成推進保險工作的合力。二是創新特色險種開發機制。在深入調研、聽取多方面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積極開發保險產品,牽頭推動開展奶業、生豬、雞蛋等價格指數保險,蛋雞、肉牛、蜂業等防范疫病氣象風險保險試點,努力降低產業發展風險。三是構筑保險服務合作機制。完善畜牧業與保險“一站式”工作銜接,構建信息互聯互通共享機制,提升協同處理問題的能力,初步建立了金融保險支持畜牧獸醫事業發展的新模式。
其次,規范疫苗資金管理,著力提升監管能力。一是強化制度建設。聯合省財政廳制訂出臺了《山東省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疫苗資金管理辦法》和《山東省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疫苗中標企業履約管理暫行辦法》等規章,使疫苗采購、調撥、貯存及資金管理、企業履約等每項工作和每個步驟都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從制度和操作層面防止違紀違規現象發生。二是強化內控管理。對強免疫苗資金實行省畜牧獸醫局和省財政廳雙重管理模式,省里統一設立專戶儲存、專賬核算、專人負責;強免疫苗委托省政府采購中心組織采購,使疫苗采購更加規范,既降低采購成本和工作風險,又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探索完善扶持模式,著力提升創新能力。一是統籌資金整合,創新產業扶持方式。整合省級層面項目資金3億元,建立現代畜牧業發展資金平臺,整縣制推進高效特色畜牧業、綠色畜牧業、現代畜牧業建設。整合產業化發展資金,設立全省現代農牧產業股權引導基金,首期6.5億元,總規模15億元,將目前分散在各個方面投向產業領域的財政專項資金集中起來。二是統籌政策融合,構建多維度支持框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綜合運用基金、信貸、貼息、擔保、保險等金融工具,積極探索建立PPP、“互聯網+畜牧金融”、上市融資等新型投融資模式。三是統籌項目結合,發揮財政資金最大效能。在工作推進中,將病死畜無害化處理與生豬保險有機結合,將草食畜發展與“糧改飼”項目有機結合,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與地力提升有機結合,統籌使用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
創新農業信貸擔保工作機制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2015年以來,安徽省緊緊抓住農業“三項補貼”政策改革契機,積極支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2015年12月,掛牌成立了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省農擔公司)。
注重頂層設計,構建農業信貸擔保工作有效機制。2015年11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提出用3至5年時間,建立覆蓋全省的“政銀保擔”四位一體新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著力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省農委會同相關部門成立省農業信貸擔保委員會,審定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重大事項,定期會商,信息共享。
發揮部門優勢,推進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發展壯大。一是資金支持。2015年從中央財政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資金中向省農擔公司注資10億元,今年再次增資10億元。還從省級產業化專項資金、金融支持畜牧業資金中切塊6500萬元,統籌支持公司發展。二是政策扶持。今年7月,省財政廳、省農委、省信用擔保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下發《關于加快推進全省農業信貸擔保工作的通知》,要求市縣政府出臺農業信貸擔保推進方案,并明確農業、財政等部門任務。三是促進對接。今年9月,舉辦金融支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專題對接會,省農擔公司與3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簽約“勸耕貸”擔保項目,與部分市縣政府簽署設立分支機構協議。
創新發展模式,探索“政銀保擔企”合作共贏機制。一是創新“4321”政銀擔合作模式。對單戶2000萬元以下的貸款擔保業務,由融資擔保公司、省信用擔保集團、銀行、當地政府,按照4∶3∶2∶1的比例承擔風險責任。經測算,新模式下政府投入1億元財政資金可撬動100億元貸款注入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銀行信貸風險敞口較自主發放貸款下降80%,融資擔保公司承受能力提升2.5倍。二是構建“4+1”政銀保擔+企業運作模式。構建“政銀保擔+企業”4+1運作模式,即行業主管部門推薦項目、省農擔公司提供擔保、銀行實施盡職調查、保險公司辦理保險、企業提供保單質押。在7個市開展金融支持畜牧業試點,安排資金3000萬元,用于補貼保險費用70%,補貼擔保費用100%,在借款主體歸還貸款后,將先行收取的1.2%擔保費返還借款主體;按上限最高不超過貸款總額4%的比例使用擔保風險準備金。
扎實推進漁業油價補貼政策調整
(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
漁業油價補貼是重大支漁惠漁政策,2015年,國家對這一政策進行了調整,江蘇省及時部署,細化方案,狠抓落實,扎實推進全省漁業油價補貼政策調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落實工作責任,細化省級方案。一是落實領導責任。成立以省分管領導掛帥,省財政廳、海洋與漁業局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漁業油價補貼政策調整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各市縣建立“市(縣)長負責制”,明確地方政府保障漁業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兜底”責任。二是強化部門協作。省海洋與漁業局、財政廳按照部門職責,明確工作分工,建立會商制度,每月定期開展一次工作會商,重大問題及時研究確定。
明確重點方向,強化管理考核。結合全省實際,明確漁業油價補貼調整重點支持方向。一是逐步降低捕撈業補貼水平。按照國家總體改革要求,完善捕撈業油價補貼政策,分兩步實施到位:從2015年起,將捕撈業油價補貼降到2014年補貼水平的60%;從2017年起,將捕撈業油價補貼降至2014年補貼水平的40%。二是保障重點任務。對涉及全省范圍的系統性、基礎性重點工作和目標任務,由省級統籌安排資金并組織實施。每年從中央財政補助資金中安排4500萬元,統籌用于全省漁業漁政信息化建設、漁業資源環境養護和調查、省級漁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三是強化市縣統籌。中央財政補助資金下達后,在扣除直接發放補貼部分和省級留用部分后,按照因素法分配并切塊下達市縣,由市縣政府統籌安排使用,重點支持完善漁業基礎設施建設、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工廠化規模化智能化高效設施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建設、水產養殖保險等方面。
強化政策引導,積極穩妥推進。一是制定預案,超前準備。要求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制定漁業油價補貼政策調整有關情況應急處置預案,設想突發狀況,預判事態發展,分門別類提出對策措施,把準備工作做在前面,防患于未然。二是強化宣傳,充分發動。要求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多種渠道,向漁區、漁民宣傳國家政策調整的背景和主要內容,積極贏得理解和支持。我局專門制作并印刷10萬份油價補貼政策調整宣傳手冊,由各市、縣發放給漁民,力爭做到家喻戶曉,漁民皆知。
著力提高項目資金聚合效應
(河南省農業廳)
近年來,河南省農業財務工作積極適應新形勢新常態,圍繞涉農項目資金整合這條主線,積極轉變工作理念,搭建整合平臺,著力提高資金聚合效應,取得了明顯成效。我省先后出臺了《河南省省級涉農資金管理改革試點實施方案》、《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資金籌集使用辦法》等指導性文件,推動農業財政項目優化整合。
搭建整合平臺,統籌資金使用。
一是以高標準糧田建設為平臺,統籌整合中央補助和省級安排的相關涉農資金,打破原有條條框框,按照一個規劃,集中用于高標準糧田建設。2012年以來,全省累計整合資金465億元,建設高標準糧田4602萬畝。二是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平臺,統籌整合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及“三品一標”監管、水產業發展與產品質量監管、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等項目資金,集中用于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優化農產品結構,提高質量和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以產業融合為平臺,統籌整合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等項目資金,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新業態發展。目前全省已建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縣近40個。
規范項目管理,發揮政策效益。
在推進項目資金整合中,按照“三統一”要求,建立“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出水”的管理機制。一是統一測算資金規模。二是統一制定資金管理辦法。三是統一制定實施方案。
完善保障制度,確保工作實效。
為了發揮項目資金整合的最大效益,我們不斷完善保障制度。一是健全推進機制。對中央財政支農項目,要求廳內職能處室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由財務處牽頭,共同做好規劃編制、方案制定、監督管理等工作。對省級支農項目,要求相關職能處室將規劃編制、項目確定、資金安排和監督管理等權限下放或授權,為推進實質性整合創造條件。二是加強監督檢查。項目資金整合后,為了確保地方接得住、用得對,我們多次開展督導檢查,加強指導服務,及時糾正違規問題,對存在違法違紀的,及時移交有關部門處理。今年4月份,我們對檢查中發現的弄虛作假、騙取套取財政資金的15家農業企業、合作社及相關責任人按規定進行了嚴肅處理。三是及時協調溝通。項目資金整合工作具有探索性、試驗性,我們要求市縣農業部門對整合工作中的重大事項,及時主動與財政、發改等部門進行溝通銜接,積極穩妥推進。同時,注重總結試點中的亮點和經驗,為下一步打造成熟機制奠定基礎。
撬動社會資本瞄準惠農支點
(吉林省農業委員會)
吉林省農委瞄準惠農金融這一支點,挖掘農業貸款抵押質押擔保產品,盤活金融屬性和用益物權,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有效地撬動了社會資本服務現代農業。
瞄準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
一是盤活地根。從去年初開始,我省抓住土地確權契機,探索開展“三權分置并行”改革,在土地所有權明晰的前提下,并以農村土地承包管理機構出具的經營權證明和他項權利證明作為農戶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的要件。允許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貸款,打開了放活經營權的突破口。
二是擴面推動。嘗到先行試點的甜頭后,從2015年開始,制定了擴大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方案,得到了國家農業總行支持,與省農行合作將試點范圍由1州2縣擴大到28個縣,目前已擴大到32個縣。
三是財政助力。從2012年開始,省財政每年拿出2300萬元,用于貸款農戶貼息補助。截至目前,全省已有32個縣開辦該業務,抵押經營權27.41萬畝,發放貸款1287筆4億多元。
瞄準農村土地收益保證貸款。
2009年,我省制定了《關于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發展多種形式擔保信貸產品試點的指導意見》,后經多方論證,從2012年開始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在梨樹縣開展農村土地收益保證貸款試點。
一是建制度。與試點工作同步,加強政策和制度創設,先后研究制定了農村土地收益保證貸款試點暫行辦法、評估辦法、配套措施和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使這項業務開展有章可循、有制可遵。
二是搭平臺。試點縣政府至少出資50萬元,注冊成立物權融資公司,吸納農戶流轉土地,由融資公司拿土地預期收益擔保貸款給農戶。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3個縣設立了物權融資公司,開展試點業務的有31個,向新型經營主體發放貸款3.5萬筆16.3億元。
三是強服務。在財政出資支持設立物權融資公司的基礎上,從2015年開始,省財政拿出1億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戶土地收益保證貸款貼息補助,同時省市縣三級財政拿出7000萬元專項資金,設立土地收益保證貸款風險防范基金。開發統計和信用信息系統,提供農戶信用和銀行信貸信息服務。
瞄準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擔保貸款。
2009年,我省率先向國家提出開展糧食直補資金擔保貸款并得到支持,2010年開始在公主嶺等9個縣先行試點,2011年擴大到全省。從2010年到2015年的六年間,全省累計發放直補資金擔保貸款216億元,試點縣份48個,實現全省鄉鎮全覆蓋。
堅持財政支農突出重點產業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牧廳)
近年來,寧夏自治區積極適應農業農村形勢變化,堅持支農政策創新、投入方式創新、金融服務創新、管理機制創新,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創新產業扶持政策。近幾年,按照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個產業一套扶持政策的要求,圍繞“一特三高”農業(特色產業,高品質、高效益、高端市場)發展,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了《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創新財政支農方式加快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意見》等一系列產業指導意見,加快構建符合區情和縣域經濟發展實際的特色優勢產業政策支撐體系。著重突出重點產業,突出關鍵環節,突出產業融合。
創新財政支農方式。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撬動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十三五”期間,寧夏財政支農方式將由過去的直接補貼轉變為“貸款擔保、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直接補貼、實物租賃、引導基金、農業保險”等七種方式。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近年來,為破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我們積極推動農村金融及保險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機制創新。在服務創新上,配合銀行業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在農村增加服務網點、自助存取款機、POS機等現代化金融工具,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近存取款、結算、理賠提供便利化服務。在產品創新上,在現有20個保險產品基礎上,以“銀行+保險+農戶”模式,先后開辦了蔬菜價格保險、淡水魚養殖保險、馬鈴薯收入保險、小雜糧產量保險、灘羊肉價格保險、牛奶目標價格保險等多個試點。在機制創新上,在5個縣區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在7個縣區開展“財政+銀行+保險+擔保”模式試點;在全區推廣“信用+產業+金融”(信用建設+產業基礎+金融支撐)“三位一體”的產業扶貧“鹽池模式”。
創新項目管理機制。一是建立分工推進機制。自治區與市縣建立協調推進工作機制,優質糧食、蔬菜、清真牛羊肉等產業由自治區整體規劃、區市縣共同推進,重點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充分發揮市縣自主作用,自治區定向支持。二是嚴格項目管理機制。與財政廳、審計廳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項目資金監督管理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項目運行程序、監管范圍、監管責任等。每年對農業項目開展2次全面督導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
瞄準產業短板加強財政金融聯動
(陜西省農業廳)
近年來,在農業部的支持指導下,陜西省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推進農業財務工作職能轉變,切實發揮財務工作對農業發展的宏觀引領和保障支持作用。
強化政策創設,統籌整合資源,提升專項資金引領調控作用。一是瞄準產業發展短板,創設新的專項。依托產業發展規劃,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建設任務進行前瞻性研究,瞄準制約產業發展的短板,設立一批符合實際需求的重大農業專項。針對我省果品貯藏發展滯后、制約果業發展升級和果農增收的突出問題,謀劃實施果蔬貯藏百庫工程,每年省級安排7000萬元,支持合作社建設千噸級果蔬機械冷藏庫,已支持750家合作社,新增貯藏保鮮能力70余萬噸。
二是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資金。設施蔬菜根據市場供求變化,持續調減專項規模,由原先的2.5億元調整為1億元,在茶產業方面,每年安排1億元,強力支持標準園創建、產品加工開發、品牌創建等。在畜牧資金方面,將生產環節更多地交給市場調節,財政重點支持優良種源的引進擴繁,肉羊、奶山羊產業發展,以及大型養殖企業建設全產業鏈的產業聯盟。
三是調減生產性資金,向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傾斜。建立2000萬元的龍頭企業扶大扶優資金,每年評選10個明星企業,對每個企業補助100-200萬元,支持生產線改造、加工能力提升、品牌打造等。規范提升合作社,每年安排3000萬元,支持100個省級示范社發展;在糧食生產、畜產資金中調劑1億元,支持千個糧食家庭農場、家庭牧場。
加強財政金融聯動,創新信貸產品,拓寬農業投入渠道。
一是實施財政貼息降低融資成本。每年安排4500萬元對龍頭企業技術改造和流動資金貸款進行貼息,累計有1000余家(次)省級以上龍頭企業享受扶持,拉動金融資本投入400多億元。
二是成立融資擔保公司緩解擔保難題。按照“政府審批、企業集資、財政資助、市場運作、定向服務”的思路,由石羊集團出資1.1億、省財政出資1億元聯合相關企業組建省農業產業化融資擔保公司,從2012年3月至今,已累計完成擔保貸款6億多元。
三是設立投資基金支持優勢產業。探索運用現代金融手段,搭建融資平臺,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成立現代畜牧業、現代果業、現代種業投資基金,果業基金省財政投入1億元,募集2.5億元,已經完成投資2.06億元;畜牧基金省財政投入0.7億元,一期募集資金1億元,會同其他合作機構對陽晨牧業投資0.9億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年10月18日03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