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繼“氣十條”“水十條”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被納入戰略部署。“土十條”出臺,湖南土壤污染防治與土地資源保護多了一個政策契機。
湖南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近幾年卻也一直籠罩在土壤污染的陰影之下。作為有色金屬之鄉,加之土壤的酸性值高,湖南在土地污染防治問題上極具典型性,這意味著在土壤污染治理與土地資源保護上湖南必須做。
10月18日至21日,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將在湖南就“土壤污染防治與土地資源保護”開展調研。調研前,全國政協“土壤污染防治與土地資源保護”調研組成員聽取了省國土廳、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委員會、省林業廳的匯報。
楊維剛表示,湖南是有色金屬之鄉,存在有色金屬污染問題,土壤的酸性值又很高,因此湖南土地污染是個復雜的問題,治理的難度也很大。那么,在自然條件尚處于劣勢的湖南,近幾年在土壤污染防治戰中嘗試過哪些突圍?又還有哪些需要攻下的山頭?
突圍之戰
近幾年,針對湖南土壤污染,省政府非常重視,相關部門也從各方面打響了這場土壤污染防治之戰。
針對土壤中部分元素分布異常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引起的土壤污染,湖南省從國土資源部門的角度先后開展調查評價、綜合防治、加大督導力度。在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和保護工作中,省環保廳重點支持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開展試點,有序開展全省土壤污染防治修復與治理工作。
水污染是土壤污染的原因之一,土壤污染也會影響水環境質量。要“治土”,“治水”也不能缺位。近年來,省水利廳在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資源開發保護和農業環境綜合整治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
到目前為止,我省基本建立了耕地質量管理與保護規范體系,初步形成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可復制路徑與模式。同時,省林業部門也在著力構建湖南省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網絡體系,積極開展土壤污染林業生物和生態修復工程技術研發等各種努力。
未來之路
如何進行土壤污染與土地資源保護?雖然湖南已經給出了答案,但湖南土壤污染情況復雜,防治難度大,在各大部門看來,能夠有所作為的空間還有很大。
現階段在土壤污染防治與土地資源保護上還存在家底不清、責任不明、標準不全、包袱沉重等問題,建議要把預防作為最根本的制度確定下來;把自然的異常和人為的污染區別處理;發揮相關部門的共同作用;強化土地使用權人作為土壤保護的第一責任人的責任。
建議要加強土壤污染防治項目前期工作,并安排專門經費;國家盡早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法》;重視未污染土壤的保護;加大對湖南土壤環境管理工作的指導和資金投入;加強省際之間的經驗交流。
要加大對地下水現狀調查評價力度,全面系統摸清地下水污染狀況,建立健全地下水監測站網,逐步開展地下水修復工作;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實現常態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強化信息共享。
要加快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立法和規劃方案編制;推動健全化土壤污染治理與耕地質量管理機制;增加土壤污染治理和耕地質量建設預算投入;探索建立耕地保護生態補償制度;盡快明確湖南試點的期限和總體框架。
省林業廳下一步將著力構建并完善林地和濕地土壤污染監測及生態風險評估體系,著力構建并完善林業生態治理工程技術體系,積極在林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推行綠色、低碳、環保的生產技術與方式,進一步提升森林和濕地等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
在聽取了各部門的匯報后,全國政協常委,農工黨中央常委、江蘇省主委,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院長周健民表示,還是要先摸清家底,在對土壤進行大普查的同時還要進行動態的定點監督。土壤污染治理難度大、代價大、時間長,一定要以防治為主,分門別類搞清原因,推動土地污染法的制定。
環境保護部土壤環境管理司副巡視員周志強提出,在土壤污染防治與土地資源保護上,所有的部委都要參加,要整合社會資源,數據、成果要共享。土壤也是有生命的,要把每塊土地都利用好。
調研組組長,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檢察院檢查委員會原專職委員楊振江表示,湖南省委省政府、相關部門對土壤污染與治理工作非常重視,現在也取得了很好的保護經驗,可以別的地方進行推廣。他非常認同相關部門提到的加強預防與提高全民意識的意見,表示相關部門要認真,中央機關也要接地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文史博覽·人物》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