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職業化之路的創新實踐
——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紀實
這是一項牽動“三農”發展全局的戰略工程,這是一項確保現代農業后繼有人的基礎工程,這是一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創新實踐,這更是一條提高農民、扶持農民、富裕農民的根本之路,這就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誰來種地”問題的重要論斷,到連續5個中央“1號文件”的戰略部署,從農業部、財政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應運而生,到全國1600余縣的相繼實施,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發展壯大,呈現可喜局面——提升了一批對農業有感情、有經驗的“老農”,吸引了一批有鄉愁、想創業的“新農”,引進了一批有學歷、能創新的“知農”。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指出,人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要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壯大新農民隊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新形勢下我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實踐證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這條獨具中國特色的農民職業化之路,不僅正在改變著億萬農民的命運,也在深刻影響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僅2013年以來,全國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60萬人,一批高素質的青年農民正在成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和農民合作社領辦人,一批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和退伍軍人加入到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中,一批“戴眼鏡”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涌現,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早日實現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型職業農民肩負著前所未有的使命——
再過10到20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將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中國農業將主要由他們來承擔,并由此走向現代化
眼下,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期。農民是農村生產生活的主體,是推動農村社會發展的首要力量,然而農村人才的流失給農業農村發展帶來新的挑戰。一方面農村務農勞動力呈現兼業化、老齡化、低文化;另一方面現代農業規?;?、標準化、集約化生產對勞動力素質提出更高要求,“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引發全社會關注。
毋庸置疑,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核心是要解決人的問題,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是農民的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是農民最實際的期盼??梢哉f,培育農民、提高農民不僅是國家的戰略要求、產業的現實需求,更是農民的真心訴求。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事關“三農”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問題。傳統農耕社會中,“面朝黃土背朝天”道盡了農事耕作的艱辛,也讓“農民”成為卑微的身份符號,“跳農門”成為千百年來農民無奈的選擇。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民不再是低微身份的象征,而是一種體面而有尊嚴的職業,堅定他們以農為根、以農為業、以農為生的信心,在希望的田野耕耘現代農業、建設美麗新農村。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事關農業現代化的方向性問題。農民職業化是農業基本現代化的重要指標,“職業化農民+合作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只有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快構建一支高素質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才能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和保障。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性問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民。
雖然這幾年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但城鄉收入絕對差距還在擴大,而且農民社會保障水平低,公共服務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其打造為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領辦人和農業企業骨干,使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使農民成為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可以說,時代發展呼喚著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也肩負著前所未有的使命。
誠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所言,再過10到20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將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中國農業將主要由他們來承擔,中國農業將由此走向現代化。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培育與培訓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代表了一種制度上的創新,由單一的技術培訓拓展到技能培訓和經營管理并重,由單純的教育培訓延伸到認定管理、跟蹤服務以及政策扶持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科學的頂層設計和強有力的政策推動,是保證其順利實施的關鍵。
2012-2016年,中央連發的5個“1號文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為此,農業部在2012年就開始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2014年聯合財政部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2016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已經覆蓋8個整省、30個整市和800個示范縣,全國1600多個縣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已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動、部門聯動、產業帶動、農民主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格局,基本確立了教育培訓、規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三類協同”,初級、中級、高級“三級貫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框架。
“培育與培訓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代表了一種制度上的創新,不再是簡單地就項目論項目,單純地完成培訓任務,而是更加注重培育的質量,由單一的技術培訓拓展到技能培訓和經營管理并重,延伸到培訓后的認定管理、跟蹤服務,還有扶持政策的跟進落實,提高了培育的針對性、規范性和有效性。”農業部科教司司長廖西元如是說。
正是為了確保培育質量,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以來,資金投入不斷增長。中央財政每年投入11億元,今年擴大到13.9億元,帶動地方每年投入近10億元,提高了補助標準,提升了培訓效能。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中,各地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紛紛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上升為政府行為,列為農業農村重點工作,創造了不少可推廣、可復制的好經驗。
江蘇省委、省政府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納入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提出到2020年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達到50%,為此省財政每年投入1億元,各市縣也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納入目標考核重點內容。如今,這項工作開展得風生水起。
陜西省連續3年被農業部確定為整省推進示范省,2013年啟動職業農民塑造工程,創新性地將大中專院校的農業學生作為新生力量列為培育對象。“在職業農民培育中,我們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理論授課、網絡教學、基地實訓、資格認定、幫扶指導、政策扶持’的模式,建立職業農民數據庫,認定了一大批職業農民。”陜西省農業廳副廳長楊效宏向記者介紹。
重慶市自2014年以來在35個區縣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覆蓋范圍位居全國前列。為幫助新型職業農民渡過發展難關,永川區出臺了系列扶持政策,比如發展設施農業,財政每畝補助6000元;新建茶葉生產基地,每畝補助1900元;創建一件國家級馳名商標,給予一次性50萬元獎勵等。
湖南省探索政企合作模式,與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開發湘農科教云平臺,今年在20個縣開展線上教育培訓試點,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3萬名。省農業廳科教處處長蔡小漢告訴記者:“通過創新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線上線下結合,實現更加精準的培育。”
新型職業農民為“三農”發展帶來巨變——
新型職業農民從根本上提高了農業的內在潛力和發展動力,也為凋敝的鄉村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帶動了更多農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更為自己贏得了無上榮光
據農業部對登記入庫的100多萬新型職業農民分析顯示,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7.58%、高中(含中專)的占23.10%、大專及以上的占4.95%,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年齡上看,18-45歲的占53.65%,45-60歲的占44.40%,一批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年齡相對年輕的高素質農民正在成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主體力量。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常務副校長劉天金深有感觸:“新型職業農民從根本上提高了農業的內在潛力和發展動力,推進了現代農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成為了農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新型職業農民對于現代農業的貢獻究竟有多大?四川省廣漢市農業局的統計數據可以窺見一斑:當地流轉土地中的80%流轉給了新型職業農民,而在2015年的農業總產值中,職業農民貢獻近40%。
這一現象在其他地區也體現得同樣明顯。貴州省石阡縣新型職業農民吳德強,流轉了200多畝土地種植水蜜桃,成立了果業專業合作社,收入逐年上升。在他的帶動下,當地農民紛紛加入合作社,目前全鄉水果面積達3000多畝,帶動果農50多戶,果業成為了當地的特色產業。
“新型職業農民給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帶來的變革是巨大的。”劉天金認為,“培養一個新型職業農民,相當于培養了一個家庭農場主、培養了一個適度規模經營者。當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力量,適度規模經營也就實現了。”
新型職業農民不僅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動力,也吸引了一大批大學生、農民工和退伍軍人等回鄉投身農業。更重要的是,產業的發展和年輕人的回歸讓原本逐漸凋敝的鄉村有了生機和活力,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等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在他們的帶動下,更多農民脫貧致富。
28歲的劉潔是陜西省三原縣魯橋鎮東里村的瑞潔種植家庭農場主,她的50畝家庭農場以蘑菇種植和加工為主。“我們農場現在結對幫扶周邊80個殘疾人,他們可以把土地流轉給農場,拿地租和分紅,有勞動能力的可以來打工學技術。”劉潔說,從2015年至今,農場幫扶的貧困戶達200多戶,已成為縣里重要的殘疾人扶貧基地。
而在湖南省寧鄉縣沙田村,由新型職業農民創辦管理的湘都生態農業園則讓沙田人過上了另一種生活。“80后”新型職業農民、副董事長謝明告訴記者:“128戶村民就在生態園里工作生活,我們幫他們把民房改造成農家樂,改造水電網路,納入養老保險,一年戶均收入就能達到15萬元。”
帶動產業,帶富村民,激活鄉村,除了物質上的變化,新型職業農民自身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就不能用老觀念經營農業,必須注重創新經營理念和模式。在這種職責的驅動下,我探索出了‘一年四季有活干、有錢賺’的農業經營模式,帶動了更多農民致富。”32歲的河南省夏邑縣劉店集鄉新型職業農民王飛不無驕傲地說。
“我現在辦農場,有底氣,有技術,有辦法,有市場。農業讓我有體面有尊嚴,我為自己成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而自豪!”廣西南寧市武鳴區羅波鎮舊陸斡村高級職業農民黃必文說,正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讓他從一個只有一腔熱血的莽撞青年脫胎換骨成一名具有專業技能和現代思維的新農民。
“讓農民成為有奔頭令人羨慕的職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整個社會環境的改變,更需要農民自己的努力。新型職業農民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尊重,他們不光要有致富的本領,還要有良好的素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就是要幫助他們轉變理念、增強本領、提升素質,推進務農農民的職業化進程。”采訪中,許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者都對這項工作滿懷信心。
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新型職業農民是推動“三農”發展的核心力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三農”發展的主要目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久久為功,合心合力,一張藍圖繪到底,讓新型職業農民早日長成參天大樹,遍布廣袤田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