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從多個維度做出改革部署,相比一年前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年將有哪些不同?
一種農作物,萬眾矚目,恐怕只有玉米,也只有在今年。產糧大縣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的農民王強說,“今年玉米價格不是很好,但國家今年給一定補貼,把自己的苞米賣了,加上國家的補貼(收入)能跟去年持平。”
一年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表述首次出現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改革“打頭陣”的,就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從過去國家托市收購到今年“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前副組長陳錫文說,改革為的就是讓糧食結構趨于合理,改變高產量、高收購量、高庫存量“三高”疊加的怪象。“年年增產量里品種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不對應。去年12429億斤總產量,和總需求相比,大概差400到500億斤,大豆就進1600多億斤,可見別的品種肯定多了,多的就是玉米。
改革成效立竿見影,2016年,我國累計銷售各類政策性糧油1185億斤,同比增加216%,糧食庫存從歷史高點逐步回落。與此同時,在田間,籽粒玉米已調減3000萬畝左右,2017年將繼續調減1000萬畝。“打頭陣”者,成績斐然,來年可期。
從田間到倉庫,糧食的終點是餐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7年是供給側改革深化之年,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出部署,第一項任務就是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吃得好、吃得安全,何以能在一系列重大農業農村改革中領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認為,這其中有著內在邏輯。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怎樣使農業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市場消費需求。目前老百姓收入提高后,最大的關切是從以前“吃飽”轉向現在“吃好”、“吃安全”。要適應老百姓的關切,就要改進農業供給體系,把質量安全提到新水平。
而回歸根本,農村土地制度是改革的支撐。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如何變為農民實實在在的收益?土地有序流轉,才能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只有通過規模經營、改變過去每家每戶“一畝三分地”的局面,種地的比較效益才能顯著提高。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明年,將探索多種實現形式,真正讓農戶承包權穩下去、經營權活起來,讓沉睡的農村土地資產醒過來。“要加快推進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明年再選擇北京等6個省份推進整省試點,將試點省份擴大到28個,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基本完成,確保2018年底全國基本完成。”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強調,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發展的必然,在此過程中,一定不能忽略“適度”二字。“一定得防止通過行政的手段來擴大土地的規模。前幾年有些地方動不動就搞幾千畝、上萬畝農場,現在農產品價格一波動,各種矛盾都暴露出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細化和落實承包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放活經營權,是為了依法保護農民集體承包農戶和土地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要給實際種地人穩定預期,讓他舍得投入,否則經營者權利如果不穩定,沒有人舍得在土地上投資改善土地質量。”
同樣給農民以穩定預期、乃至真金白銀的,還有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今年4月18日,安徽天長銅城鎮余莊村村民華宏林領到安徽省第一張編號為001的股權證書。“村里的干部把股權證書送到我家,通過股權證書,我知道了村集體資產數量,更讓我高興的是我了解了我家在其中還擁有5386股股份。”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利。就此,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介紹,明年將擴大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穩妥有序、由點及面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爭取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股權量化和資產管理等方面取得經驗。要全面開展清產核資工作,摸清家底,建立臺賬,加快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建設。”
此外,會議還強調,要加大農村環境突出問題綜合治理力度,加大退耕還林還湖還草力度;要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廣辟農民增收致富門路。多維度改革下,一張新農村的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