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 中國農民奔小康底氣越來越足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提出,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
16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明確提出了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次出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2015年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也曾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上層結構不斷調整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到政策落地、越來越多農民奔小康,無不體現著“務農重本,國之大綱”。
心中為念農桑苦:“我了解鄉親們最需要什么”
習近平的青春歲月是和農村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以至于他在2015年出席美國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時說:“我了解鄉親們最需要什么。”
1969年,年僅16歲的習近平插隊到陜北的梁家河。在那里,習近平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時光。掏地、種玉米、割麥子,習近平的農活是一樣一樣地跟著當地的鄉親們學。當了村支書以后,習近平又想方設法改變梁家河鄉親們的生活:建大壩、挖水井、建沼氣池……
1985年,時年32歲的習近平第一次到美國就是緣于農業。當時,在河北省正定縣工作的習近平率石家莊市玉米考察團,到美國艾奧瓦州訪問,并到小鎮馬斯卡廷考察當地農業和畜牧業。
1996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到平和縣果樹良種場視察。在視察的過程中習近平不停地細問蜜柚的生產情況和市場的歡迎程度。他十分關心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并要求立足平和縣資源特色,做強做大蜜柚產業,從而帶動農民發家致富。
2007年,習近平作為浙江省委書記,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走高效生態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文章立足浙江省農業實踐,對農業大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設性意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言到行,從理論到實踐,習近平的三農情結深深扎根,對這片土地上的中國農民,習近平也時刻牽掛在心上。從田間地頭到老百姓炕頭,從農業發展新模式到農業新技術應用,習近平為中國農民過上好日子的承諾在一步步實現。
2016年4月28日,習近平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習近平在會議上如此強調。他提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推進新形式下農村改革力度,加強城鄉統籌,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促進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
2016年5月24日,正在黑龍江考察的習近平到撫遠市的玖成水稻種植合作社。登上插秧機體驗操作、了解合作社智能催芽和箱式快速育秧等技術流程、詢問水稻先進種植模式和科學田間管理經驗,習近平指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增加收入、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要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把合作社進一步辦好。
農業改革步穩蹄疾 農民奔小康底氣足
近年來,一系列關于農業改革的政策不斷頒布。中國農民的小康夢正在一步步實現。
從2004年到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13年關注三農問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2013年,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全面啟動;
2014年9月,中央深改組第五次會議上,習近平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定下基調,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前提下的三權分置;
2016年10月,《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全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首次出現“平等保護經營權”的提法。
在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兩權分離變為三權分置,即所有權歸集體、承包權歸農戶、經營權給土地經營人并且可以流轉。
據農業部的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經有7.5億畝土地完成確權頒證,接近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60%,并計劃在2018年全部完成。
現在的河南甲加由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河南德行豐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轉化而來。80后青年王靈光從河南農業大學畢業后就回到了家鄉,一直沒有離開那片土地。“簡單來說,以前我們是一個種地大戶,現在是服務于這樣的種植大戶。我們在種植的同時更偏重于服務。”王靈光對記者介紹道。
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提到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王靈光覺得這對他們是推手的作用,“甲加由農業公司所有的發展都是以供給側改革的目標為基準,將終端的需求反饋到農業的種植上。”據他介紹,在公司提供的服務和幫助下,農民的平均年利潤可以增長20%到30%。
“(我)從2010年開始就在基層,看到了‘三農’的變化。農民比以前更加富裕了。他們素質提升了,開始用智能手機、會玩微信了。農村的樓房越來越多,越來越干凈。農業逐步實現現代化,農業機械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生產效率提高很快。糧食產量步步提升,農業基礎條件越來越完善。”王靈光告訴記者。
王靈光介紹,他的身邊有很多和他一樣的大學生,畢業以后回到家鄉,扎根在農村。“他們帶回去的是新技術、新知識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王靈光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青年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